3.2 时间定义

第三章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度量指标和标准数据

3.2 时间定义

为了严格定义农业劳动力转移,我们首先需要严格定义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时间概念。假设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或非农化转型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可以明确定义其时间起点和终点且时间长度有限的历史阶段。用t表示该过程的所有时点集合,t=(0, …, t, …, N) 是一个有序且可数的实数集合,其中任何一个时点t属于t皆可以明确定义,N是一足够大的有限数。0属于t时劳动力全部集中在农业,N属于t时劳动力全部集中在非农业包括失业内。

我们设想劳动力在时点t属于t上配置在不同生产部门或失业且t+1属于t上的劳动配置不同于t属于t上配置,所以,各时点在经济学上的区别可以用不同的劳动配置来标识。劳动力转移发生在两个时点之间并将前一时点的劳动配置改变为后一时点的劳动配置。显然,劳动力转移意味着从一种劳动配置向另一种配置的变换。因此,定义劳动力转移的前提是定义转移发生或进行的时间。这是比较静态方法的思维。不过,因为任何变化都发生在“一段”时间中,所以动态方法所研究的变量及其测度也需要“一段时间”的概念。例如,物理学中的瞬时速度定义所依赖的时间概念是趋于无穷小但依然大于零的“一段”时间而非一个时点,瞬时速度的测度更依赖特定的“时间段”而非时点。但“一段”长度不等于零的时间意味着两个时点之间的时期段。两不同时点规定了一个时期。变量包括经济变量在该时期内变化并造成本身数值在两时点的区别。然而,引入时期就不能回避时期内又分时期的无限可分问题,[1] 因此时期尤其短期需要定义。我们定义时点短期、时段短期和长期三个时间概念。t属于t的时点短期指的是t属于t时点邻域内一段非常短暂的时期,期间资本和劳动力总量是常数,资本的部门配置不发生变化,但就业失业以及就业者的部门配置可以变化,即劳动力可以就业、失业并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流动。(t, t+1) 属于t的时段短期则指两相邻时点t属于t和t+1属于t之间的时期,期间资本总量及部门配置可以通过t属于t时的一次性投资而发生变化,劳动力既可以流动、就业失业,劳动总量也可以发生一次性增长。(t, t+n) 属于tn属于 [2, N] 属于 t的长期指的是t属于t和t+n属于t两个时点之间的时期,期间资本和劳动总量且它们的部门配置可以发生多次或持续变化。这里的时点短期与长期两者的定义与经济学中常见的同名概念相同。时段短期之所以称为短期,是因为我们假设资本或劳动总量一次性变动所造成的部门配置调整需要的时间很“短”。[2] 在劳动力部门转移的分析中,t属于t时总劳动一定,各部门劳动占总劳动比重表示总劳动在t属于t时的部门配置;若总劳动不变,(t, t+1) 属于t内的劳动力转移则表示总劳动的部门配置在由两时点t属于t和(t+1) 属于t确定的时段内的变化。这里,我们定义劳动力转移为劳动力在(t, t+1) 属于t的时段短期内在各生产部门间的流动;劳动力在t属于t的时点短期的部门间流动不属于本文讨论的劳动力转移。[3]

在宏观经济学的短期分析中,劳动力在t属于t的时点短期的部门间流动如在就业和失业间的流动是经济在t属于t时点上实现均衡的必要条件。但这样的流动和劳动力转移、尤其和我们关心的劳动力长期转移趋势无关。这里,有必要比较一下失业和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时间维度,失业和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个主要区别是在非农化大转型中,后者具有而前者不具有确定性的长期趋势。在宏观经济学分析中,经济学寻求某个最优且均衡的失业率水平,研究这样的失业率如果在某一时点存在,若社会对失业的偏好持续不变,则该失业率水平如何长期维持。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性质则完全不同。在非农化大转型的历史过程中,即使我们针对某一时点发现了最优且均衡的农业劳动力数量或者农劳比水平,我们所要研究的,亦是如何进一步降低农劳比,而不是如何长期维持农劳比在该水平上。使用数学语言,若ut*是t属于t时最优均衡失业率,则在社会偏好不变的前提下,我们希望ut+1*=ut*以至于ut+n*= ut+n-1*=…= ut+1*=ut*t, t, t+1, …, t+n属于R。但是,若lt*是t属于t时最优均衡农劳比,则在社会偏好不变的前提下,我们希望lt+1*<lt*以至于lt+n*< lt+n-1*<…< lt+1*<lt*, t, t+1, …, t+n属于t,t+n≤N属于t。这样,失业均衡研究中的劳动配置概念便不足以用来研究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中的“转移”;配置所借以发生的某一时点的邻域即这里定义的时点短期,亦不足以容纳转移。因此,为了研究劳动力转移,我们需要超越时点短期而又不同于长期的某种“时期”概念,这就是本节定义的时段概念。根据这样的定义,农业劳动力转移发生在时段短期和由这类短期构成的长期。

(注;由于表示“属于”的特殊符号在该网页上无法显示,谨用文字”属于“代替之。对此引起的不便,请读者宽恕)

注释:

[1]  和数学不同,“无限可分”在包括经济学的经验科学中更多是一种方便用语,表示“可分”到对所研究问题不再有意义的“小”的程度,而非表示所研究的问题一定要求时间或时期的无限可分。例如,物理学中目前公认的最短时期的持续时间长度是普朗克时长,为5.4×10-44秒;这一时期不能再细分。

[2]  时段短期含有许多可进一步细分的时点和相应细分的时期。用1, 2, …, n表示时段(t, t+1) 属于t内的第一级细分,我们可以识别出细分时点t+1, t+2, …, t+n, …, t+1-1以及这些时点之间的细分时期。不过,这一无限细分的可能性不影响本文对两类短期的定义。

[3]  在经济学文献中,时点短期的劳动力部门流动常常称为劳动力配置(allocation of labor),超出这一范围的流动往往称为劳动力转移(migration of labor)。就此而言,劳动力转移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劳动力部门配置或再配置。

“3.2 时间定义”的3个回复

  1. 我认为(以会计学的角度看,谁支付了货币,谁就是被剥削的对象。)
    相同生产效率的情况下,谁的净利润越少,谁就更接近共产主义(此共产主义非马克思主义,乃世界大同的近义词),因此余额宝相对于银行活期存款就是共产主义,网络互助相对于商业保险就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不会导致经济危机和产能过剩,是按需分配与按劳分配相结合的经济制度。所有权应当属于全体消费者,消费者同时也是劳动者,但被剥削的对象是消费者,而不是劳动者。只有企业产生净利润才存在剥削,没有净利润就没有剥削,剥削不是贬义词,剥削是企业价值的体现,净利润应当归还消费者或者用于再生产或者一部分用于提高薪资待遇。

    1. 关于所有权应当属于全体消费者这句话,需要解释一下,就是按照消费的利润贡献分配所有权,谁贡献的利润多就分配谁多少股份。当消费者贡献了10元利润,得到了8元的净利润返还,就表示有2元用于企业的经营成本和再生产中,就应当分配2元股权给还消费者,这和企业把资本家的钱用于生产经营就给资本家分配股权是一个道理,这种公平公正的分配方式,就是消费者所有制。
      那种一切归劳动者所有的口号,不经过量化的标准处理就是不公平的。看似公平实际不公平的全民所有制是无神论共产主义实践失败的根源。上帝让马克思生发了错误的心,使他相信资本家剥削了劳动者,仿佛工厂一开工就在剥削工人,这种错误的理论最终导致计划经济的彻底失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虽然消费者就是劳动者,但若不加以细分拆解,就会被无产阶级这个单词所迷惑。我想,这就是上帝的智慧吧。

  2. 工作就是剥削老板,
    消费是被老板剥削。
    农民吃自己地里出的土产,即是劳动者又是消费者,自己剥削自己,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就这种行为而论,不会导致贫富差距和经济危机。——剥削相对论
    净利润分配给资本家是导致经济危机的祸根,贪财乃万恶之根。
    实现消费者所有制就可以实现真正的全民所有制,基督教共产主义就可以实现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