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银行应当如何认识华盛顿共识
1 .引言
• 1989 年(十年前)作者提出“华盛顿共识”。
• 是总部在华盛顿的有关机构对拉美国家经济改革的建议的最小共识。
• 是该共识引起拉美国家近 20 年的经济改革,而不是来源于对这些改革的认知的趋同。
• 该共识现在作为“新自由主义”或“市场主义” 的代名词(违背了作者的本意)。
• 对该共识的不同理解会导致对共识的误解和世界发展机构失去权威(市场非万能)。
• 本文的目的是:肃清错误认识及这种错误认识对改革的误导。
2 .“华盛顿共识”原义
2 . 1 华盛顿共识:十条
• 财政控制
• 公共支出调整:优先支出高回报和能改变收入分配的项目,如医保、义务教育和基础设施投资
• 税收改革:降低税率,扩大税基
• 利率自由化
•• 实行竞争的汇率
• 贸易自由化
• 允许 FDI
• 私有化
•解除 管制(进出口)
• 产权保护
2 .2 对这“共识十条”的评论(十年后的今天)
• 财政控制、公共支出调整、税收改革:学者认同;从拉美国家的实践来看,
公共支出再定位的效果差一些。
• 利率自由化: Stiglitz 认为利率自由化是金融自由化六维中最后的一维,使得此项与金融自由化有关,作者认同;但 Stiglitz 最近有关金融自由化的观点强调东亚经济的成功来源于对相关行业的直接信用支持,这有很多争议,特别是东亚经济危机以来。
• 竞争性汇率:表达不精确,本意是指以市场均衡汇率为基础,一定范围可调的汇率。东亚国家的实践说明这是可行的(东亚危机后,只有泰国这样做失败了)。
• 贸易自由化:表达精确,却争议颇多。反对者认为东亚经济奇迹,至少部分国家,不是因为此项政策。
• 允 许 FDI :东亚国家都还欢迎此项建议,自由韩国拒绝 FDI 。
• 私 有 化:在华盛顿博得广泛支持,在其他地方争议颇多。在其他地方,对私有化的态度是划分左右派的试金石。
•解除 管制(进出口):没有出现极化现象,最初由美国的温和派而不是由率先实行私有化的英国的撒切尔(右翼)政府提出。在东亚尽管有的国家在相反的道路上走得很远,还是有些国家是这样做的。
• 产 权 保 护:在发展中国家,东亚在这方面做得最好(也最成功)。
2. 3 评论的启迪
• 一般来看:华盛顿共识是作者应 Hans Singer 的邀请,在发展研究所的专题研
讨会上,就什么是拉美国家最适宜的政策问题所作的报告。
• 从更深层次来看:华盛顿共识是对从华盛顿发源的对拉美国家改革的建议的浓
缩(此时保守派为学术主流)。
• 从更长远来看: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经济学者已经认识到,经济发展的关键不
在于一个国家的自然资源,甚至不在与实物和人力资本,而在于这个国家所
实行的一系列政策。华盛顿共识可以认为是对那些能为改革提供支持的政策
建议的总结。
作者强调: 华盛顿共识是特定的地理和历史条件下、“华盛顿”会同意的、对拉美
国家改革的政策建议的最低公共部分(截至1989 年)。从实践的角度来看,推广到亚非
国家也可行。华盛顿共识是适用于所有国家和地区、任何时期的改革的政策宣言。
3 . 当前对华盛顿共识的几种用法
3 .1 华盛顿共识与市场主义
• 最大限度的自由化、最快的私有化和在货币、财政方面的强硬
• 建立在自由市场和货币政策基础上的政策处方
• 加快贸易自由化、货币自由兑换、尽早减少管制
• 自由化是唯一目标
• 谋求自由放任的全球经济
• 一种新帝国主义
以上的用法都是对作者原义的误解,不是市场主义。理由:
• 在 1989 年,里根政府倡导的市场主义已经被制定最优经济政策的理念所取代,
人们已经了解什么理念能够生存。(不会走极端)
• 作者原义中确实强调减少政府的作用,但那是因为当时过分强调政府的作用,
只有这样才能引起重视,只是一种策略行为。并不是要否认政府的作用与地位。
3 .2 华盛顿共识与新自由主义
• Stiglitz 用“新自由主义”替代“华盛顿共识”,并说:华盛顿共识是转型的教义,其极力推进凭证式私有化、主张快速私有化、缺少对竞争和社会与组织资本的重视。
• 作者同意:对于私有化问题,正确实施比快速实施更重要。私有化能深化竞
争。社会和组织资本重要(作者的理解是指社会的凝聚力和好的制
度)。
• 作者认为:凭证式私有化不是其原义,凭证式私有化不一定可行。共识没
私 有 化 方 法
尹兴宽(027006 )
2002/12/21
目 录
1 引言…………………………………………………………………… 3
2 几种私有化方法……………………………………………………… 3
3 拍卖与股票发行的影响因素………………………………………… 4
4 私有化价格的决定因素……………………………………………… 5
5 私有化顺序…………………………………………………………… 6
6 道德风险和逆选择条件下的私有化………………………………… 7
7 总结…………………………………………………………………… 8
8 参考文献……………………………………………………………… 8
1 .引言
世界银行发展报告( 1996 )指出,转型的长期目标与其它地方经济改革的目标相同:建立一个能够在生活水平方面提供长期增长的繁荣的市场经济。转型与其它国家的改革的区别是所包含的具有整体影响的变化:改革必须深入到基础的游戏规则,深入到影响行为和引导组织的制度。这才使改革成为一个深远的社会和经济转型。转型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生产性资产所有权的巨大而又持久的变革。如何引起这一变革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概略地介绍了关于私有化方法的部分研究成果,以期引起进一步的讨论。
2 .几种私有化方法
Brada 总结了实践中出现的创造私人部门的方法。主要有: 1 )归还原主, 2 )出售国有财产, 3 )无偿分配或凭证私有化,和 4 )通过建立新公司从“低层”培育私有部门。
1) 归还原主
把政府没收的财产归还原主的方法被用于原主人存在并能证明他们过去的所有权的地方。归还的财产包括建筑物和真实财产,还包括农用土地。通过归还可以实现多少私有化部分取决于历史,部分取决于哪些剥夺行为要赔偿和哪些前物主要补偿的政治决策。在大多数东欧国家,归还是农用土地私有化的主要手段,它在住房私有化和培育小的商业部门的出现中也起了重要作用。在其它国家,尤其是前苏联,农地和真实资产归还原主的作法不重要。归还也被运用于公寓、住房、商店、餐馆和其它小规模财产,在这些场合最主要的困难常常是新的所有者对现有占有人的驱逐。
2) 出售国有财产
转型经济中的大量的工业资产和房产股票(存量)是在共产主义时代作为国有财产创造出来的。因为这种资产可被归还的原所有者不存在,所以一个一般的反应是把这些资产按合理的比率卖给工人或管理者。售卖国有财产是为了达到几个目标:为政府创造收益、加速企业再建进程、引进外国投资。对于政府是否首先应该恢复公司财产权力并在一旦可行的情况下以高价买给新的所有者,存在一些争论。英国和阿根廷追随这后一模式。将国有财产卖给新所有者这一工程的最成功的部分是对小型服务型机构如商店和餐馆的售卖。这是私有化过程中最普遍、困难最少的一种方法。向私人投资者,不论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出售大型国有企业,已被证明是引起争论的并且是不怎么成功的。只有德国能通过出售前东德国有企业来私有化大型国有企业部门,但其成本相当的大。出售国有企业也是匈牙利偏好的实行私有化的路径,其出售严重依赖于外国投资者。许多转型经济不能复制德国和匈牙利经验。它们缺乏内部投资者的蓄水池;高通货膨胀侵蚀了储蓄;投资者不把公司股票看作有益的投资媒介。外国投资者常被政治与经济的不稳定及不清晰的财产权力所阻止。结果常常是公司只能以特惠的价格出售给内部人。
3 )无偿分配国有财产或凭证私有化
在凭证私有化的程序中,合格的公民可以使用无偿或以名义成本分配的凭证,投标购买国有企业股票和其它将私有化的资产股票。许多东欧和中欧国家,许多前苏联的后继国家,以及蒙古都在加强或在计划公众私有化程序。实际上,凭证创造了能与将被私有化的国有资产股票相匹配的储蓄股票。捷克和波兰凭证私有化的目标是使外部人拥有公司控制权。在俄罗斯,凭证私有化降低了政府所有权的作用,使所有权分布更广泛,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内部人的严密控制。凭证私有化方法的力量是速度和相对透明。凭证私有化比直接出售可以产生更少的来自内部人的政治反对,因为清除内部人权力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4 )建立新公司从“低层”培育私有部门
私人部门的成长不仅通过国有产权的私有化,而且通过本土的和国外的企业家创建新企业而得以进行。这些新出现的私人公司,许多都很小,无法查到足够的资料。在大多数转型经济中,小的商业经济单位的数量增长得非常快。小企业所有权的成长在建筑、国内零售和贸易业、服务业中特别繁荣。小公司的发展面临许多困难。
Brada 还指出了私有部门的比例、结构及所有者。在私有部门贡献超过 GDP 一半的国家中,私有部门有可能主导零售业、服务业、和建筑业,同样在交通运输和农业中也起重要作用。在私有部门份额不超过 30% 的国家里,很可能只有服务业、贸易和建筑业里的小公司发生了私有化,而许多农业部门和更多的工业部门仍保留在国家手中。新所有者有外国人、国内外部人 / 内部人、一些私有化基金、政府,由这些所有者又产生了相应的所有权结构。 Brada. J 还描述了转型中的公司行为。经理们根据产出最大化进行了短期投入和产出调整;公司也开始形成长期生存和扩展战略。
Brada 的结论是:首先,显而易见,私有化的重大方案无法拟定,任何国家要想在私有化进程方面取得重要进步,必须培育各种方法。第二,在许多情况下,资产可以私有化,但是作为外部人的新所有者的控制权很难得到。他还指出,单纯私有化不可能产生外部所有者或有效的公司治理;过分强调私有化可能使我们忽视市场放开、预算约束的硬化和宏观经济的稳定,它们也与资源配置效率和有效的公司治理相关。
3 .拍卖与股票发行的影响因素
出售国有财产尤其国有企业是世界各国包括转型国家私有化的主要方法。出售的方式很多,但最受重视的是直接出卖给特定的购买者和在证券市场上对公众发行股票。 Megginson 等人考查了影响政府选择私有化国有企业方式的因素,对资产出售(拍卖)和股票发行私有化( SIP )进行分析。他们假设在私有化过程中私人资本市场(即拍卖)和公众资本市场即( SIP )两种方法之间的选择受三类因素:经济或市场报酬、政治和法律环境、以及公司特殊特性的影响。
关于市场报酬, Megginson 等人认为目前市场评估的水平在政府私有化方法选择方面可能是个重要因素;类似于用 IPO 捕捉市场时机的私人公司,政府更有可能在评估值高或“市场升温”时期通过 SIP 私有化;政府以与私人公司相似的方式确定 SIPS 的时机。一个实行私有化的国家的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的总体水平可能也影响一个政府私有化 SOE 的方式;如果国内资本市场相对落后,股票发行私有化可能就很难成功,部分是因为很难找到买主;由于使用公共资本市场的高成本,政府可能通过在不发达资本市场上出售资产推进私有化。另一个可选择的手段是,政府可以通过私有化来激发初生金融市场的成长;通过 SIPS 私有化可以启动股票市场的跳跃式发展并引起经济增长和效率的提高。实行私有化的政府常常设法从以前从未拥有资产证券的公民中培育一个新的股票持有者阶层; SIPS 在完成这个目标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因此,政府可能使用 SIPS 有意地促进地方资本市场的开发;然而,正象前面指出的,大型 SIPS 在证券市场不发达的地方可能无效(或不可能);因此,资本市场发展和私有化技术选择之间的关系是模糊不清。 Megginson 等人用转换率作为市场发展的一个测量手段;低比率意味着一个不发达的金融市场。国家的收入特点提供了一个金融市场发展的选择性指标,也影响公众和私人资本市场之间的选择;他们使用两种收入测量方法 —- 每单位资本( GNI )带来的总国民收入和吉尼系数; SIPS 在低人均收入的国家可能很困难;更高的收入不平等(高吉尼系数)更有可能与通过资产出售实现的公司私有化相联系。
关于政治和法律环境及投资者权力的保护,作者们认为,政府对私人财产权利的保护(来自本身或其它团体)和长期合同的有效性被预期会对一般的私有化政策有重要影响,尤其对所选择的资产私有化的方法有影响;对私有财产的保护越强,政府选择通过资产出售私有化就越有可能;对比之下,在 SIP 中,即 SOE 出售给大量投资者时,政府在从事后交易机会主义行为时困难更大;为评估政府对私人资产所有权的承诺,他们观察了每个国家执政党的经济政策偏好;右翼变量和资产出售之间有正相关性(因为只有政府支持对私有财产权利的保护投资者才愿意作出资产出售所必要的大量投资);当政府经济政策不是右翼型时 SIPS 被广泛使用; SIP 是反对随后的再国有化的“保险政策”,资产出售不创造同样的不可逆因素。政府的总体稳定也影响投资者对国家政策承诺的预期;资产出售被更稳定的政府有力地使用。个别国家保护股票持有人法律权利的程度相差极大;对股东权利有更强的法律保护的国家政府更有可能通过 SIP 私有化。
关于公司特殊特征,作者认为私有化政府在选择最优私有化方法时应当考虑既将私有化的资产的价值的信息非对称程度;公司规模也常常被用作信息非对称的检测手段; SIPS 可能是出售最大的 SOES 的唯一有效方法。预期的 SOE 的后剥离行为也可能影响政府私有化技巧的选择;拥有最好前景的 SOES 应通过 SIP 剥离而问题多的 SOES 应通过资产出售私有化。一个 SOE 工厂也可能影响一个政府是否通过 SIP 或资产出售私有化;政府更有可能通过资产出售私有化战略性公司。
Megginson 等人对前述看法进行了经验检测,结论是:私有化国家资本市场的本质影响私有化决策 —SIPS 更有可能在资本市场不发达国家应用,可能是由于政府的需求及愿望即用 SIPS 发展国家市场的流动性和吸收能力。另外, SIPS 在整个国家收入更平均时也更有可能,这能提供更多的潜在投资者并避免供给物普遍低定价的需求。
私有化决策中国家政治法律环境很重要;有高能力可信地保护产权的政府更有可能通过资产出售私有化 SOES 。
公司特殊特征,例如供给或出售物的规模及 SOE 的高赢利性,也影响私有化方法。大的供给物及利润更高的 SOES 更有可能通过 SIPS 及公共资本市场私有化。非对称信息问题对大的和利润率更高的供给物来说不大,这吸引了更多的潜在投资者。另外,一些人争论说政府更可能选择通过 SIPS 私有化高利润公司以取得对他们私有化决策的更多政治支持。
4 .私有化价格的决定因素
L ópez-de-Silanes 检验了在私有化过程中什么决定拍卖价格。他考虑了三种因素:(1 )公司和产业特征;(2 )拍卖过程及其要求;和(3 )政府的前期改组政策。他认为价格决定因素的分析解决了一些关于出售速度和政府在私有化前之行为的作用的现有争论。
作者对政府取得的每个私有化公司的净价格的测量手段是:某公司的政府净私有化价格= 出售合同所记载的名义出售价格现值– 政府在出售前实施的重组措施的成本– “政府承诺成本”和出售时政府许诺的“特殊条款”成本±对出售合同所作的调整。进一步计算托宾的Q 的平均值的近似值的方式是:某公司私有化Q (PQ )= (股票市场价值/ 所售公司股票百分比+ 总信用控制)/ 私有化前公司总资产。其中PQ=pq[ 公司特征(金融和行为数据,其它剩余要求权信息,产业、贸易和市场特征),拍卖过程本身(拍卖条件,叫价者和次数的数量),政府对公司实施的改组措施] ,该方程允许我们拆分私有化之拍卖价格的决定因素。
关于公司特征, 国有公司的特征有:股票持有人的一系列合同,包括工人,经理和股东。劳动在国有企业起决定性作用,SOES 常有过多的工人,在我们的样本中不仅有高工资情况,而且附加利益三倍于总工资单,这加剧了劳动条件在私有化中的作用。控制型私有化(给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益)将有高的PQS ;但收益型私有化(给现金流权而不给控制权)与之间差别很少。
关于拍卖过程及其条件,作者认为私有化价格也可源于私有化过程本身的因素,例如拍卖机制,其实施和时机的确定,及拍卖公司的顺序。部分文献强调当局潜在的“学习”效果的作用。宏观经济稳定可能影响价格,因为公司前景随这类条件变化。速度或快速也影响出售价格。公司未来私有化的声明甚至谣言都可能激起股东行为的变化。叫价者数量和拍卖轮数也是拍卖价格的相关决定因素。叫价者越多,价格越高,这是更激烈竞争和勾结危险之降低的结果。当叫价没有覆盖出售者期望的最低价格时再谈判的可能性或几轮拍卖对叫价者遵循的最优战略有影响。向国外叫价者开放私有化程序可能通过加强竞争和减少勾结范围,尤其在发展中国家的寡头行业,影响价格。其它拍卖条件,例如叫价者事先的资格和支付形式,也影响PQ 。
关于事前的改组政策,作者通过集中于六组量度:管理,劳动,债务,效率改进计划,投资计划,和低投资措施来评估事前改组对PQ 的最终影响。私有化前的管理变革可能是低价值的原因,另一方面,清除旧队伍可以实际改进结果或减少常与国企相联系的金融浪费;工会可以通过选票影响政客的未来,进而通过政府干预劳动改组作为提升私有化价格的手段;如果政府考虑吸收债务,当公司面对较大的金融成本或处于破产边缘时,政府应尽可能这样做,对这一问题的一般争论声称,吸收对确保公司活力是必要的;提高效率可以解决SOE 的主要问题,改进行为,并导致更高的私有化价格;在SOE 实施投资计划有时是对政治约束的反应,另外,在私有化前需要大量投资转化垄断公司并拆分之为独立单位。反对出售前投资于SOES 的争论认为,私有化前政府不可能更广泛投资;该争论意味着低投资,或切断资源流及取消投资计划,可能产生或者零或者正的结果即PQ 。
作者用墨西哥所有私有化SOES 的跨部门公司水平分析检验了私有化价格的决定因素。公司和产业特征的重要性及股东的重要性得到评估:高价及积极工会和非控制型私有化出售方案减少净价格(PQS )。当私有化日期临近时,SOE 的金融和管理行为量度恶化,说明使公司处于出售中的时间和净价格之间的负相关性。私有化速度持续增加所要支付的金额。拍卖中强化的竞争的正面影响,和特殊拍卖条件的负面影响,强调了广泛参与的重要性及消除阻碍叫价者参与的障碍的必要性。
注意:
这里提供的试卷源于参加考试的考生的回忆。
回忆者和本网页不保证试卷的正确性。。
经济学试题(一)
( 2004 年 10 月
上海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三道微观经济学题目,两道宏观经济学,每题 20 分,共 5 题)
1. 效用函数 u=Ax1 α 1 x2 α 2 x3 α 3 , α 1 + α 2 + α 3 =1 , P=(P1 , P2 , P3 ), 求马歇尔需求函数,间接效用函数,希克斯需求函数,支出函数。
2. 用埃奇渥斯盒式图说明福利经济学第一、第二定理及其经济含义。
3. 证明:在古诺模型中,纳什均衡时的每个厂商生产的产量是市场容量的 1/ ( n+1 ),给定有 n 个厂商。
4. 推导 IS 、 LM 曲线的斜率,给定的条件有 I=I(r,Y), Ir <0, IY >0, 政府采购为 G, 真实货币需求 m=m(r,Y), mr <0, mY >0, 消费为 C.
5 .给出生产函数为 Y=K α (AL) 1- α ,请 推导索洛模型基本方程,说明稳定增长,说明黄金率水平;如果 Y=AK, 稳定增长的情况又如何。
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部 专题: 2
2002 - 2003 学年第一学期 “高级宏观经济学”博士课程论文
指导教师:胡景北
当前公有产权与私有产权之辨析
王敬云( 027009 )
1. 导论 … 2
2. 市场结构 … 2
2.1 完全竞争市场 … 3
2.2 不完全竞争市场 … 3
2.3 自然垄断 … 3
3. 政府行为 … 4
3.1 慈善政府模型 … 4
3.2 自我谋利政府模型 … 4
4. 公司治理 … 5
4.1 监控 … 5
4.2 接管 … 5
4.3 破产 … 5
5. 实证研究 … 6
6.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6
表 1 有关私有化的实证分析 … 7
当前公有产权与私有产权之辨析
摘要
公有产权和私有产权研究所碰到的问题有竞争和产权哪个更重要;更注重社会目标和社会福利的国有企业( SOE ),是否更易受国家干预; SOE 是否更易受到公司治理问题的困扰等。 Shirley/Walsh 通过比较公有产权和私有产权在市场竞争、政府行为和公司治理方面的差异,认为由于私有产权对创新和节约成本的激励作用大,其经营运作较少受到政府社会目标的扭曲,以及硬的预算约束和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使其在公司治理方面具有优势,故而私有产权优于公有产权。本文拟对他们的观点加以扼要的介绍。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国有化运动兴起, SOE(state-owned enterprise) 被发达国家认为是治疗市场失灵(垄断和外部效应)的良药。但到了六、七十年代, SOE 的低效率开始受到 Friedman $ Hayek 和 Alchian 的质疑。随后发展起来的公司治理理论和政府行为理论也被用来分析 SOE 的运作,并同时伴有私有化运动的兴起。其间争论的焦点在于产权性质是否重要, SOE 的运营效率低下是否是公有产权的必然结果。在这场争论中出现了三种理论观点:
A. 认为产品市场的竞争而非产权,是企业运行好坏的关键因素;
B. 假定政府用 SOE 追求其他社会目标而非稳定的利润最大化,这对任何市场结构下的 SOE 运行都有影响;
C. 由于不用顾及社会目标,私有企业在公司治理问题上更为成功。
Shirley/Walsh (2000) 针对这些问题及观点从市场结构、政府行为以及公司治理这三个角度对公有产权和私有产权的孰优孰劣进行了比较分析。以下介绍的便是他们分析的主要内容。
2. 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对企业运行的影响对改革的意义重大。如果引入市场竞争即能使公有企业和私有企业表现相同的话,就无需考虑产权的性质。但如果市场竞争不是影响 SOE 运行效率的唯一因素,那么产权的影响就必须考虑到。所以,这里首先要讨论市场结构问题。
市场竞争可以降低经理人的惰性和懈怠,提高运营效率,使资源达到充分利用。而不完全竞争会带来超额利润,致使管理者懈怠( x-efficiency )。竞争具有激励作用( incentive effect )和提供信息作用( information effect )。激励作用指竞争是自然选择过程,它促使无效率运营或者转向有效率运营或者转向破产。而提供信息作用指竞争为处于信息劣势的所有者提供了关于企业运营成本和经理人努力程度的信息。据此信息,所有者可以估价经理人的努力程度,以设计出更好的激励机制,使委托代理双方的利益协调,目标趋于一致。在竞争环境下,竞争带来激励,私有企业和 SOE 的业绩都会有所提高;而在没有竞争的情况下,即使私有垄断企业也没有激励去提高效率。所以竞争有利于提高内部效率,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现在的问题是:在同样的市场结构下(即同样的竞争程度下), SOE
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部 专题- 6 :波兰私有化
2002 - 2003 学年第一学期 “高级宏观经济学”博士课程论文
指导教师:胡景北
波兰私有化进程及评价
何起东 诸廷助
目 录
1 .导论:波兰私有化的政治经济背景简介 …………………….……………………….……..….2
2 .波兰国有企业私有化过程及采取的路径 ………….…………….…………………….………..2
2.1 间接的私有化 (indirect privatization/capital privatization)
2.2 直接的私有化( direct privatization )
2.3 清算( liquidation )
2.4 其他的方式
3 .一个例子:波兰银行业的私有化 ………………….…………………………………….…….4
3.1 波兰银行业的重组
3.2 银行业的私有化
4 .对波兰私有化过程的评价 ………………….……………..……………………………..……..5
4.1 欧洲委员会( European Commission )
4.2 经合组织( OECD )
4.3 欧洲重建与开发银行( EBRD )
5 .波兰私有化过程中的问题及新政府举措 …………………………………………….………..8
参考文献 ………………………………………………………………………………………….9
表一 表名: 波兰国有企业私有化中采取的不同方式 ………………………………. 3
表二 表名: 波兰私有化过程中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变化情况( % ) . ………………… 5
波兰私有化进程及评价
摘要 :本文介绍了波兰国有企业私有化过程的不同路径和完成情况、外资在波兰私有化中的参与及效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私有化过程中波兰宏观经济情况的变化和欧盟、经合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等国际组织对波兰私有化的评价与建议,及波兰民众对私有化政策的看法,总体来说,波兰的私有化过程是顺利的,效果是成功的。但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近年来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也开始暴露,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关键词 :波兰 国有企业 私有化
波兰地处欧洲中部,面积 31 万平方公里,是一个以平原为主的国家,人口约 3900 万,首都华沙,货币为兹罗提( PLN )。 1996 年波兰人均 GDP 即达到 6016 美元,是一个中等收入的国家。
政治体制上,波兰过去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 1989 年以前,波兰由统一人民党执政。但 70 年代以来政治、经济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得社会一直不稳定, 1980 年,波兰爆发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罢工,波兰团结工会在这次罢工中建立,并日益在政治上取得势力,在 1989 年的圆桌会议中,团结工会正式取得合法地位,并促使统一人民党达成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协议,改行总统制,增设参议院。 1989 年 6 月的大选中,团结工会获胜,组成新的政府,并与 1989 年将波兰正式更名为波兰共和国。
经济体制上,波兰过去实行的计划经济模式, 1989 年后的团结工会上台后,马上开始了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走全面市场化的道路,波兰私有化改革作为其整体市场化改革的一部分,也于 1989 年开始。
一、波兰国有企业私有化过程及采取的路径。
国有企业的所有权转让是波兰私有化改革中的核心内容。从 1992 年到 2002 年,波兰通过多种途径对国有企业进行了私有化改造,到 2002 年 6 月底,总共有 5406 家国有企业提出了私有化申请,其中, 3835 家企业完成了私有化改造。在波兰国有企业的私有化过程中,主要采取以下几条主要的路径
1、 间接的私有化 (indirect privatization/capital privatization)
虽然从私有化企业的数量上这种方式不是最多的,但由于这一方式主要为大中型国有企业所采取,从私有化所涉及的金额上则是最主要的。间接的私有化方法主要依据于 1990 年的“国有企业私有化法” ( 简称“私有化法” ) 、 1996 年的“国有企业商业化和私有化法” ( 简称“商业化法” ) 和 1993 年的“企业与银行重组法”,适应的对象主要是大型国有企业。
间接的私有化涉及两个步骤,首先是商业化过程( commercialization )。将原来由政府直接所有的国有企业改造转变为由财政部所有的公司,可以是股份公司,也可以是有限责任公司。在这一阶段,财政部仍然保持对公司主要的所有权,一般为 100% 。其次是将公司的股份对外出售( sale ),具体的方式可以有上市、公开招标、向战略投资者私募、出售给专门建立的基金( National Investment Fund )后再直接出售给波兰本国人或外资等。
到 2002 年 6 月 30 日,波兰以这种方式进行私有化改革的国有企业涉及到 1523 家,这 1523 家企业经过商业化后,共有 983 家企业进入了第二阶段,其中的 327 家通过各种途径已经出售给私人投资者,完全实现了间接的私有化,另外的 600 多家企业或进行了债转股,或由专门的国家投资基金所有,将在以后的改革中向国内外投资者出售。详见表一。
2、 直接的私有化( direct privatization )
这一私有化的方式主要适应于员工不超过 500 人、上年销售收入小于 600 万等值欧元的波兰币,或者上一年自有资本低于 200 万等值欧元波兰币的中小国有企业,这一私有化路径主要依据的法律为 1990 年的私有化法和 1996 年商业化法中的相关章节。但要求采取此方法的中小国有企业必须有相对较好的财务状况。
在具体的程序上,既可直接出售给私人,也可公司化为另一家公司或租赁给雇员和管理层经营后再出售。
到 2002 年 6 月 30 日,共有 2105 家中小企业到财政部进行登记,申请直接的私有化,其中 1967 家完成了直接私有化的过程,在全部已登记的企业中比重达到 93.4% 。到 2001 底,完成私有化的 1931 家企业中,其中 470 家直接出售, 212 家公司化另一家公司,另外的一千多家企业或以其他方式、或以混合的方式完成。详见表一。
3、
File name: 博士入学考试200210
经 济 学 试 题
(2002 年10 月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答案请用另纸,并请在各题的答案前标明相应的题号
注意:需要用公式和图形表示的,请注明所使用符号的意义
每题 25 分
1. 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L.Walras) 最早研究了竞争性市场体系的均衡问题并提出了瓦尔拉法则(Walras ’ Law) 。试证明瓦尔拉法则,并说明瓦尔拉均衡的存在性。
2. 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 )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试说明在基本的策略式博弈(Strategic form games) 中纳什均衡的概念,以及它在纯策略博弈(pure strategic form games )和混合策略博弈(mixed strategic form games) 中存在的可能性。
3. 在凯恩斯经济理论中, 总需求变化是宏观经济波动和失业的主要来源。但只有在总供给方面存在刚性或劳动市场、商品市场存在不完全竞争、使得总供给不能够灵活地相应变化的时候,总需求的变化才会造成失业。请从至少四个方面说明工资或价格刚性、劳动市场或商品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如何使得总需求的变化造成失业。
4. 经济学家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明确发现人力资本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但只有在把它引入生产函数和经济增长理论后,经济学家才能够对这个概念做出一定的定量分析。请用新古典生产函数和通常的新古典假定,建立简单的人力资本模型,并证明这个模型在长期中存在均衡点。
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部 专题: 8 中国私有化状况与案例研究
2002— 2003 学年第一学期 “高级宏观经济学”博士课程论文
指导教师:胡景北
中国国有企业私有化案例
学院:经济学院
姓名:汪桂进
学号: 018004
二○○二年十二月
中国国有企业私有化案例 *
(之一)
一、企业基本情况
安徽省黄山市物资再生利用公司是原市物资局下属的企业之一,为国有独资公司,成立于 1985 年。公司的主要经营范围是金属废品回收和旧机动车交易服务 [ 1 ] ,拥有一个旧机动车交易中心及拆解中心,一个废旧金属露天仓库,约为 6000m2 $ 在黄山市各区、县都设有办事处。公司注册资本 100 万人民币,现有在职员工 40 人,退休干部 2 人。由于该企业的行业特殊,自企业成立后,每年都盈利,净资产增幅每年高达 30% ,改制前一年( 2000 年)净利为 52 万元,是全市物资系统唯一的一个连年盈利的优秀企业,其法定代表人由于工作成效卓著、廉法奉公,曾四次被中共黄山市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二、私有化前的背景
2000年 9 月,黄山市人民政府以黄政( 2000 ) 19 号文件 《关于发布和加快我市国有企业改制若干问题的通知》为开端,正式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国有企业改制工作。该文件总共有70 条,内容从改制的指导思想到纪律处分,内容丰富,是指导国企改制的纲领性文件[ 2 ] 。文件规定,除烟草、盐业等国家明文规定不能私有化的行业和市属两家上市公司外,全市市属各行业的国有企业都必须在2002 年底前完成改制工作。改制的指导思想是国有资产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职工身份置换。[ 3 ]
文件出台后,市物资局即召开局属企业开会,研究、布署国企改制工作,并要求下属各公司作一些宣传上的准备。令人吃惊的是,该企业的现有领导人和公司职工都不愿改制。事后得知 $ 领导层不愿改制的原因大致是:1. 担心改制后,不能控制企业;2. 没有现金购买。而职工不愿改制的原因:1. 由于企业连年盈利 $ 效益很好 $ 职工人均收入较高且稳定;2. 害怕私有化后被解雇。但是这次改制是政府强力推进的,不改不行,市物资局认为,如果该企业不愿改制,则向社会公开出售,保证改制的顺利完成。经过反复研究,公司同意由公司全体职工出资购买本企业。
三、成立改制班子
为使改制符合政府文件规定,公司成立了改制领导班子,由公司总经理任改制小组组长,公司副经理、各部门负责人,工会负责人 $ 职工主席团负责人 [ 4 ] 等有关人员参加。它的主要职责是宣传动员,配合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进行资产评估,制定改制方案,实施改制方案等等。
四、资产评估
根据 19 号文件规定,在改制前,必须经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现有资产进行评估,并由市国资局予以确认其评估报告,企业方能正式进行改制。
对资产及负债的评估主要规定有:
1. 货币资金:以银行对帐单和实物现金盘点为准。
* 本案例中的企业名称和有关数据,为该企业保密起见,特作修改;对私有化过程的描述,则为完全客观的,请读者注意。
2. 应收帐款:按其帐龄,三年以上的应收帐款转入核销;三年以下视不同情况予以确认, 对
无法找到债务人或经法院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债务人的债务,予以核销, 其
余的予以确认。
3. 存货:挂帐但属报废的存货转入营业外支出予以核销,三年内的存货原则上按历史成本
确认。
4. 长期投资:按企业不同的会计办法重新确认其损益。
5. 固定资产:已报废的准予核销;其他固定资产一般按重置价格确认。
6. 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视具体情况予以确认。
7. 负债类:对金融机构的负债,欠交的社保基金、医保费用、养老金等负债以这些机构的
证明为准。
该企业由会计师事务所严格按照 19 号文件的资产评估具体规定进行。但是评估一般存在如下问题:
1. 评估的是企业现有实物资产,而不包括无形资产。就该企业而言,仅营业执照规定的这
两项经营项目都没有纳入评估范围,而这两项业务都有垄断性,它能为改制后的企业带
来垄断利润。
2. 评估的价格较低。除实物资产不论,就土地使用权而言,虽然采用了不同的估价方法 [ 5 ]
进行评估,但毕竟是估价,且为了改制,通常其评估值较市场交易价格低 [ 6 ] 。
五、职工安置
19号文件对离退休人员、遗属、在职人员、其他人员 [ 7 ] 的社保、医保、安置问题都有明确的规定,现分别介绍;
表一:各类职工安置费用标准表
项目
人员
生活费
养老保险
医疗保险 [ 8 ]
基本医疗保险
补偿金
安置费
离休人员
经 济 学 试 题
(2000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1 、假定陈某人一家住公房 50 平方米。房改后每月房租每平方米提高了 4 元,同时他家又从政府领到房改津贴共 200 元 / 月。
(1) 请做图并分析住房制度改革对陈某人的各种影响。
(2) 假定社会上很多人的情况与陈某人相似,还有一部分人所住的公房面积比陈某人更大或更小,请作图并分析住房改革制度改革的社会和经济意义。
2、 ( 1 )在制定市场的法规和制度时,是否应鼓励竞争?为什么?
(2) 用微观经济学理论和曲线图分析竞争与效率之间的关系。
3 、( 1 )试分析为什么环境保护不能通过市场竞争来解决。
( 2 )试用微观经济学理论简要分析政府保护环境的几种政策措施。
4 、 作图并简要分析政府的扩张性财政政策
(1) 在短期中的各种效果
(2) 在长期中的各种效果
5 、 作图并简要分析在一资本高度流动、实行浮动汇率制的开放经济中,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应对宏观经济的各种影响。
6 、 试简要分析宏观经济学理论目前在中国是否有用?
(第 3 、第 6 二题各为 16 份,其余各题均为 17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