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阅读文献

阅读文献

 

专题1 中国二元经济发展理论

胡景北,1994,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工资上升运动的解释,“经济研究”第3期第32-43页。

胡景北,1998,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一种可能机制,“经济研究”第3期第23-30、第57页。

 

专题2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

党国印,1998,论农村集体产权,“中国农村经济”,第4期,第19页。

姚洋,1999,非农就业结构与土地租赁市场的发育,“中国农村观察”,第2期,第1621页。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课题组,1999,我国农村集体土地长期制度的现状、问题和改革,“农村经济文摘”,第1期,第614页。

 

专题3 中国农民与农民转移的统计研究

统计资料

蔡昉,主编, 20032002年: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陈良彪,2002,农业劳动力转移状况及其经济影响,农村经济文稿,第1期第3742页。

罗斯基/米德,1997,关于中国农业劳动力数量之研究,“中国农村观察”,1997年第4期,第2839页。

 

专题4 农民转移过程中的工资和其它因素

Wang Tianhong/Atsushi $ Maruama/Msao $ Kikuchi $ 2000 $ Rural-urban Migration and Labor Markets in China: A Case Study in A Northeastern Province $ The Developing Economies $ P80-104. 下载PDF

李强,2001,中国外出农民工及其汇款之研究,“社会学研究”第4期第6476页。

李强,2003年:“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专题5 中国农民在农村地区的转移

陈吉元/胡必亮,1994,中国的三元经济结构与农业劳动力转移,“经济研究”,第4期第1422页。

王振,1999,发达地区乡镇企业的劳动力需求与工资决定,“中国农村观察”,第4期第3038页。

林伯强,2002,如何评价乡镇企业对中国农业增长和农村发展的影响:基于20世纪90年度一个实地调查的分析,“中国农村观察”第6期。

 

专题6 中国农民转移对农业的影响

朱民等,1997,家庭责任制下的土地制度和土地投资,“经济研究”,第10期。

郭敏/屈艳芳,2002,农户投资行为实证研究,“上海经济研究”,第6期第8692页。

黄平/克莱尔,1998,对农业的促进或冲击:中国农民外出务工的村级研究,“社会学研究”第3期第7182页。

 

专题7 中国农民转移对城市的影响

蔡昉,2001,中国城市限制外地民工就业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劳动经济”,第1期第1523页。

胡景北,2003,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城市贫困:以中国为背景的分析,www.hujingbei.net:工作文稿

王桂新/沈建法,2001,上海外来劳动力与本地劳动力补缺替代关系研究,“人口研究”第1期第919页。

 

专题 8 中国农民转移对资本积累的影响

万广华/史清华/汤树梅,2003,转型经济中农户储蓄行为:中国农村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第5期,第312

龙志和,2001,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的居民储蓄和居民资产实证研究,“经济体制改革”第1期,第1049页。

 

专题 9.中国农民转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胡永泰,1998,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来自农业部门劳动力再配置的首要作用,“经济研究”,第3期,第3139页。

蔡昉/王德文,1999,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与劳动贡献,“经济研究”,第10期,第6268页。

刘霞辉,2003,论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经济研究”,第5期,第4147页。

 

专题 10 中国农民转移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李实,2001,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增长与分配,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第1633页。

权衡,2002,转型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收入分配效应及其机理分析,“上海经济研究”,第2期第4250页。

张平,1998,中国农村居民区域间收入不平等与非农就业,“经济研究”第8期第5966页。

发展经济学课程成绩

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部                                           授课教师:胡景北

2003-2004学年第二学期                                       

硕士研究生课程“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

中国二元经济发展专题

 

编号

学号

文章分数

考试分数

总分

1

020006

35

35

70

2

020007

40

50

90

3

020008

35

45

80

4

020009

40

45

85

5

020010

25

45

70

6

020011

40

45

85

发展经济学课程论文十七

请点击下载:
upload/2007_07/07070619444578.doc

发展经济学论文要求

撰写课程论文的若干要求

 

1.   内容上,清楚地分为导论、主体和结论三个部分(结论部分可以不写)。

导论内容:问题的提出

主体内容:参考文献对问题的切入点、前提、逻辑推导过程、基本结果

结论:本人的评论和其他作者的评论

2.   结构上,清楚地列出题目、目录、正文和文献四个部分

3.  形式上,是一篇尽可能用自己的语言写成的接近科学论文形式的文章,而不是草稿、感想、议论、抄录或小品文。

4.正文字数不少于7000字,不多于10000字。

5.正文结束后列出的参考文献必须是正文中引用过的。正文中引用的所有文献必须在正文后列出。

6.正文中引用文献和加上特别说明时,请用脚注。

    脚注在全文内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脚注放在每页的下方。

7.所列出的表和图分别在全文连续编号并列出题目。编号方式为

        表1  表名                      图1  图名

        表2 表名                      图2 图名

    表和图都要列入目录

8.编辑方法:

        A4纸,尽可能做到每行40个汉字,每页40行,正文和文献部分连续加页码,页码加在每页的右下方。版面朴素、大方。不加页眉。

9.正文分节编号方式:

        1.

        1.1

1. 2

2.  

10.文献引用方式:

    在脚注内:

        论文:作者名,出版或发表年份,文献名,载于“某杂志”期数,页码

著作:作者名,出版或发表年份,文献名,出版社所在城市:出版社,页码

如本文献的出处和上一脚注完全相同(除页码外),则用:同上注,页码。如本文献的出处和上面某一脚注(如注5)完全相同(除页码外),则用:同注5,页码。

在文末的文献部分:

        论文:作者名,出版或发表年份,文献名,载于“某杂志”期数,全文的开始和结束页码

著作:作者名,出版或发表年份,文献名,出版社所在城市:出版社。

出版和发表的年份,以所引用的版本的年份为准。

    文献的排列顺序以汉语拼音字母为序。中文和外文文献分别按此顺序排列。

    注意:文献引用的两大原则:1. 引用的每一个事实、思想,只要不是众所周知的,都应当标明文献出处;2. 文献标明方式应当能够使有兴趣的读者能够简便、快捷地找到文献。

 

11.有疑问的地方,请向教师(55510817)或助教(65601404)询问。


(附:课程论文封面页)

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部

2001-2002学年第一学期

“发展经济学”硕士课程论文

指导教师:胡景北/助教:李静霞

 

 

 

  

 

 

 

作者名(学号)

 

 

 

 

 

 

  

 

1.     导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     正文第一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             第一节第一小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1    第一节第一小节第一大段  . . . . . . . . . . . . . . . . . . .

2.1.2 第一节第一小节第二大段  . . . . . . . . . . . . . . . . . . .

2.2    第一节第二小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结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参考文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表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表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图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图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