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部 专题:4
2002-2003学年第一学期 “高级宏观经济学”博士课程论文
指导教师:胡景北
更多的政策工具和目标:迈向后华盛顿共识
姓名:王月兴
学号:02027014
|
目 录
1. 导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 政府在经济中的角色.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3. 如何使市场运行更有效率.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3.1 实现宏观经济稳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3.2 金融改革进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3.3 培育竞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3.4政府作为市场的补充角色. . . . . . . . . . . . . . . . . . . . . .8
3.5政府有效的运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4.扩大发展的目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5. 参考文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
1.导 论
本文介绍的是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1998年在联合国大学上发表的荣誉性年度演讲(Annual lecture)。在这篇生动的演讲中,斯蒂格利茨全面地批驳了“华盛顿共识”(Washington consensus ),并且首次提出了“后华盛顿共识”(post-Washington Consensus)的概念。
斯蒂格利茨在这篇文章里面主要探讨了两个主题:
①应该更好地理解市场机制的运作。
华盛顿共识认为,如果一个国家想要获得比较好的经济绩效,就需要实行贸易自由化、宏观经济稳定以及价格的正常化。但斯蒂格利茨认为,华盛顿共识所倡导的政策是不完整的,有时可能是误导的。市场的有效运行还需要被华盛顿共识所忽略的其他工具,例如有效的金融管制、促进竞争的政策以及有利于促进技术转移和提高透明度的政策。
②发展的目标应该更加广泛。
发展的目标不仅包括“华盛顿共识”所涵盖的。而且还需包括可持续发展、平等的发展以及民主的发展。
他认为“华盛顿共识”对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误导:
误导之一是对处于危机中的国家实施紧缩性的财政与货币政策,这无异于给已经陷入衰退的东南亚和东亚经济“雪上加霜”。
误导之二是把金融自由化当作目标本身,而不是实现有效金融体制的手段。
误导之三是把私有化当成比促进公平竞争更重要的目标,结果造成大量“私有化寻租”。
误导之四是认为少数政策工具(如宏观稳定、贸易自由化和私有化)来实现较窄的目标(如GDP增长),而忽视健康与教育、可持续发展(公平的发展和民主的发展)。
由此,斯蒂格利茨号召超越“华盛顿共识”,形成新的共识,“而不论新的共识是什么,它都不能基于华盛顿共识基础之上”。
本文将具体说明斯蒂格利茨对华盛顿共识的批评和他提出的后华盛顿共识的主要内容。
2.政府在经济中的角色
东亚经济的成功发展(一些人称之为奇迹)是形成超越“华盛顿共识”的动机之一。这些国家虽然没有完全遵从华盛顿共识的政策,但是无论如何他们取得了历史上最成功的经济发展。确切的讲,尽管他们采取的许多政策,例如,低通货膨胀、紧缩性财政政策是完全符合华盛顿共识的政策的。但是,他们的政策也强调了华盛顿共识所没有包含的,例如强调平等主义。他们所采取的缩小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的政策实质上和华盛顿共识更是格格不入的。这些都激发重新思考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自从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东亚经济被认为采取了误导性的经济政策而受到广泛地指责。他们本身也认为误导性的经济政策是造成混乱的根源。一些理论家甚至认为,当前出现的金融危机根源于政府的干预体制。尽管如此,斯蒂格利茨(Stiglitz)认为,尽管政府应该对某些失误负责任,不过这些观点忽略了政府对于这三十年取得的成就的贡献。与目前短暂的金融危机比较,政府参与经济所取得的资本产出的增加、生命周期延长、接受教育的范围扩大以及贫困的减少等成就对经济的影响要持久的多。
华盛顿共识既没有给出我们提供理解东亚经济成功的解释框架,也没有给出我们提供解释当前金融危机的框架。
斯蒂格利茨认为,一般来讲,政府应该从事那些只有政府才能做好的事情,把那些生产性的事务留给私有部门去做。但是就目前的问题来看,他认为,政府不是参与的过多,而是在某些领域参与的太少才造成的。他认为在泰国和韩国出现的问题都是源于政府缺少参与造成的。
3.如何使市场运行更有效率
华盛顿共识产生于80年代拉美国家的实践活动。当时受公共政策机制不完善的影响,市场机制也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预算赤字居高不下,这些赤字不是用于生产性的投资而是以补助金的形式用于补贴那些大而无效率的国有企业。国家限制进口,而对出口的限制相对比较的少,由此使得企业没有激励去提高生产效率,或者按照国际标准去进行生产。
通货膨胀是拉美国家主要的宏观经济问题,这也是华盛顿共识产生的背景。然而,如果像华盛顿共识所主张的那样,政府只关注通货膨胀就会使得所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不利于经济的长期增长。而其他影响宏观经济稳定的因素——例如金融部门就会缺乏政策的影响。从更广的范围来讲,强调贸易自由化、放松管制和私有化会使得其他保证市场经济有效运作的重要要素被忽略掉,最明显的就是竞争。这些要素在决定长期经济增长方面与华盛顿共识所强调的那些至少具有相同的作用。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必要的要素——教育和技术,也是被华盛顿共识所忽略或低估了。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已经得到大家的认可;但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促动作用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华盛顿共识所主张的政策能够得到广泛的接受源于它的简单性。经济学家只要使用会计体系就可以给出政策建议。他们的政策建议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指标——通货膨胀、货币供给的增长、预算和贸易赤字。一般情况下,经济学家使用这些数据在数周内就可以给出政策建议了。另外,华盛顿共识有其自身的优势,他关注最紧迫的问题。他坦诚所提倡的政策是实现发展的前提条件。但是华盛顿共识没有对发展中的各个重要问题提供必要的答案。相反,斯蒂格利茨认为,他所推崇的观点没有华盛顿共识那样的简单,其不易于总结成条文,也不易于作为政策实施。他认为不存在很容易就可以掌握经济状况的“温度计”.
3.1实现宏观经济稳定
华盛顿共识认为,确保宏观经济稳定的最重要的政策就是控制通货膨胀。其之所以这样认为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前提:
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是,通货膨胀是高成本的,因此需要避免或降低通货膨胀水平;
第二个就是一旦通货膨胀开始上升,它本身就具有一种加速摆脱控制的趋势。通货膨胀增长带来的风险损失远大于控制通货膨胀对产出和失业造成的不利影响,所以应该积极地控制通货膨胀;
第三个假设就是通货膨胀的治理成本比较的高。
这三个前提都是被实证检验过的。但是检验的结论只是表明通货膨胀是高成本的。Bruno 和easterly(1996)的研究表明,当一国的年通胀水平超过40%的时候,就会陷入高通胀、低增长的怪圈。但是在此水平之下,并没有证据表明通胀是高成本的。Barro(1997)和 Fischer(1993)的研究证实,一般来讲,高通胀对增长是有害的,但是他们也没有发现任何表明低通胀是高成本的证据。Fisher研究了通胀的变动性也发现了同样的结论。近来的研究甚至发现,低水平的通胀相对于零通胀来讲更有利于经济绩效的提高。
另外斯蒂格利茨认为,没有证据表明通货膨胀水平和过去的通胀的增长有关。控制通胀水平的证据表明,当通货膨胀上涨时,由于菲利普斯曲线是凹的,所以降低通货膨胀的成本比由此带来的收益要小些。
斯蒂格利茨还认为,从研究里面得出的结论是,控制高和中等水平的通胀是基本的政策要求,但是推动低水平的通胀或许对完善市场功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仅仅关注通胀不仅会扭曲经济政策,而且会产生减少经济灵活性的制度安排,从而不可能获得主要的增长收益。
华盛顿共识认为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第二个组成部分就是,减少政府的参与规模,预算赤字以及往来帐户赤字。研究表明,持续的大规模预算赤字有害于经济绩效。三种弥补赤字的方法都有其缺陷:内部融资会提高国内利率水平;外部融资是不能长久的事情;发行货币会引发通货膨胀。所以没有任何一种模式就可以简单地决定一个国家合理的赤字水平。合理的赤字水平应该依据环境而定,包括一国的经济周期、经济增长前景、金融市场的成熟度以及国民储蓄和投资水平。例如美国当前试图平衡他的预算,但是斯蒂格利茨认为,美国在私人储蓄水平较低以及婴儿出生高峰期的时期,应该实行预算盈余的政策。
埃塞俄比亚的实践提供了另一种决定合理赤字水平方法。如果把外国援助投资于像基础教育、基础设施等领域,从而获得丰厚的回报。那么政府出现预算赤字也是合理的事情。
合理水平的往来帐户赤字也是比较难决定的。当一个国家的投资大于储蓄的时候,往来账户赤字就会出现了。但是就本质来讲,很难判断什么水平是好的什么水平是较差的,这也需要依据环境来确定,尤其依据资金的用途。在许多国家中,投资回报率远大于国际资本的成本,这种情况下,往来帐户赤字就是可接受的。
华盛顿共识所主张的宏观经济稳定实质上降低了稳定性产出和就业。最小化或者是尽量避免主要的经济冲突是其政策的主要目标。就短期来讲,大规模的非自愿性失业显然是非效率的;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讲,这些闲置的资源是具有生产力的。这种社会性以及经济上产生的代价是毁灭性的,家庭、生活被严重干扰。贫困人数急剧增加。更坏的事情是,社会和经济的成本会转化为政治和社会的混乱。
而且,经济周期也会对长期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但企业的现金流减少时,企业对研发的投入就会大幅度减少。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将来全要素生产率的降低。这样的影响在美国表现的尤为突出。
一般来讲,产出的波动必然具有不确定性,由此必然影响投资。产出的波动在发展中国家尤为明显;中高收入国家的年增长标准差为2.8%,而发展中国家的为5%。欧洲、中亚、中东、亚撒哈拉地区的产出的变动幅度更为大些。
从稳定产出或就业的角度来看,如何促使宏观经济稳定呢?传统的观点认为,合理的宏观经济政策应该包括使自动稳定器能够发挥作用的周期性货币、财政政策。这些政策对于保障宏观经济稳定是必要的,但是从目前理论和实证的研究来看,斯蒂格利茨认为,它们更应该强调使宏观经济稳定的微观经济基础的作用。之所以强调金融市场的重要性是因为信用配给机制和银行、企业的经营失败造成了目前经济的低迷。
在20世纪,大多数工业化国家发生的经济低迷主要是由于金融恐慌造成的。这种恐慌有时在会导致资产价值急剧贬值以及大范围的银行破产。不过,在一些国家,随着监管水平的提高、保险准备金的引入、金融机构激励机制的完善,金融恐慌逐渐减少,其严重程度也逐渐的减弱。
银行危机对宏观经济也具有严重的影响,其被认为会影响一国未来五年的增长。1975-1994年期间,没有经历银行危机的国家具有微弱的经济增长,而那些经历银行危机的国家在以后的五年内经济增长下滑了1.3的百分点。显然,建立有效的金融体制是促进宏观经济稳定的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3.2金融改革进程
建立有效的金融体制的重要性超出了简单的规避经济危机的目的。金融体系就像经济的“大脑”,它在集聚、整合储蓄资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可以把这些资源分配给可以有效使用它的群体。有效的金融市场能够有效的选择这些接受者。相反,无效的金融市场只会把这些资源分配到效率低的投资上。金融市场还有许多其它的功能,包括减少风险、增加流动性以及传递信息等。所有这些功能对于资本的增长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都是必要的。
但是金融市场本身不能很好的完成这些职能。因为像不完全信息、不完全市场和不完全合同这些问题在金融市场尤为严重,所以其不能自动地实现帕雷托有效均衡。
近年来,对东亚问题的讨论强调市场的透明性,这也表明人们对有效市场需要完备信息重要性的认识的提高。资本市场尤其需要严格的审计标准以及能够防止欺诈、可以给投资者提供企业资产及能力的完全信息和保护少数股东权益的法律体系。但是透明度本身就是不充分的,部分是因为信息本身不可避免的就是不完全性。建立由管制和监管组成的法律体系是减少信息问题以及培育有效金融市场所必需的。在成熟的金融市场中,规制具有四个方面的目的:维护市场安全和合理;促进竞争;保护消费者;确保未被服务的群体能够进入资本市场。在很多情况下,追求社会目标的同时也可以实现经济目标。比如,保护消费者不仅是一项好的社会政策,而且能够给市场建立信心。否则,市场将会是狭小而低效的。
虽然华盛顿共识建立了高度管制的金融体系,但是许多管制是用来限制竞争而不是用来促进四个管制目标实现的。私有化主义把自身作为目标,而不是作为获得有效金融体系的手段。
斯蒂格利茨对于私有化有如下的观点:
首先,他认为关键的问题不是自由化或放松管制,而是如何构建确保有效金融体系的管制框架。许多国家应该消除那些限制竞争的管制,增强那些能够确保竞争和谨慎行为的管制。
第二,一旦设计好的金融体系投入运行,在管制改变的过程中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