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军平:自由社会中的集团选择
黄赜林:实际冲击与中国经济波动问题研究
《实际冲击与中国经济波动问题研究》
大纲
黄赜林
02秋西方经济学专业博士生
1、问题的提出
解释经济波动一直是主流经济学研究的核心课题,有关经济波动的研究主要围绕三个问题:一是经济波动的初始根源是什么;二是经济波动的传导机制是什么;三是如何治理经济波动。现代经济学的分析集中体现在对经济波动的解释,传统的凯恩斯模型把经济周期看作是名义变量特别是货币供给出现异常变动的产物,在一般均衡模型中由于系统可以自动向均衡状态调整,名义变量的冲击不会对经济造成持久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改革后中国的产出进行单位根检验,并构建冲击反应函数测量冲击对产出的影响程度,实证研究发现,冲击对中国产生了持久性影响并且影响被放大。由于实际经济周期理论(Real business cycle,简称为RBC)与传统凯恩斯模型的一个重要区别是产出波动中是否存在较大的持久性分量,因此,研究也表明传统凯恩斯模型对于研究经济波动的可行性值得怀疑(该内容在第三章)。据此,本文试图从实际冲击的角度解释中国的经济波动问题。具体地,本文旨在解释实际冲击特别是技术冲击对中国经济波动有多大这一问题,以RBC理论为基础,寻找能够较好解释实际冲击对中国经济波动影响的RBC模型。
2、RBC理论与其它宏观理论的比较
RBC理论的形成是80年代以来宏观经济学最引人注目的发展之一,它为理解经济波动的实质和根源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该理论以新古典增长模型为基础,通过构建随机动态一般均衡模型来解释。它在两个关键的方面与早期理论有所不同。第一,与早期的均衡理论文献相比,RBC模型给予波动的传导机制(即冲击的影响随时间扩散的机制)更多的重视,认为跨期替代(如劳动、消费)尤其是资本形成需要一定时期是经济波动的传导机制。第二,顾名思义,RBC模型强调引起周期波动的冲击根源是实际的而非“货币的”因素。特别是,周期的主要驱动力量被认为是对技术的冲击,而不是在早期的均衡分析中强调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干扰。
相比之下,关于引起波动的冲击的性质,RBC理论的观点更多地反映了它与其他理论的分歧。就这一问题,我们有必要区别两种观点。较为温和的观点认为,从定量的角度看,技术冲击作为经济周期运动的驱动者比货币冲击更为重要;较为激进的观点认为,货币冲击的后果根本是可以忽略的。前一个立场与均衡理论的货币错觉相容,因为两者都没有否定供给冲击的作用。但是,较为激进的实际周期观点—即认为货币冲击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周期波动根源的观点,则明显与大多数其他理论不一致。在这一形式上,实际周期方法向主流宏观经济分析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在本文的讨论中,我们将隐含地把大部分注意力放在实际周期假说的温和形式上,因为它更确切地代表实际周期论者在公开发表的文章中所持的观点。
3、评价标准
RBC模型的评价方法是校准法(Calibration)。所谓的校准法是通过参数的设置生成一些模拟结果(比如变量的周期性和变化幅度),并将模拟结果与经济周期的特征事实相比较的评价方法(即比较两组变量的方差矩阵和相关系数矩阵)。
4、基本RBC模型及其扩展模型
早期实际经济周期模型被称为基本RBC(或标准RBC)模型,其假设前提是完全竞争和理性预期,没有涉及市场失灵、政府干预以及货币冲击等因素,模型只能较好的解释实际经济波动的部分特征事实。因此,基本RBC模型受到经济学家特别是新凯恩斯学派在模型假设和传导机制方面的猛烈抨击。在20世纪80、90年代,RBC理论针对质疑和抨击予以回应和扩展,在假设前提、模型结论等方面进行修正和完善,主要从劳动市场、货币市场、政府部门、开放经济以及其它方面对基本RBC模型加以扩展,扩展的RBC模型在假设前提、传导机制及其经验结果都会发生变化,从而使RBC理论趋于成熟。
论文大纲
导 言
第一章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文献综述
第一节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发展背景及主要观点
第二节 基本实际经济周期的理论模型及其特征
第三节 基本实际经济周期模型的扩展
第四节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简短评价
第二章 实际经济周期研究相关的方法
第一节 H-P滤波法(用于产生周期数据)
第二节 线性化一阶条件方法(用于求解模型)
第三节 广义矩估计方法(用于估计方程)
第四节 校准法(用于评价模型)
第三章 中国经济周期中的一些特征事实
第一节 实际冲击与中国产出持久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二节 改革前后中国经济波动特征的比较分析(从生产率冲击角度分析)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特征事实
第四章 基本RBC模型在中国的实证研究(不引入劳动力)
第一节 基本RBC模型的理论分析
第二节 基本RBC模型的实证检验
第三节 模型模拟的结果分析与比较
第五章 可变劳动RBC模型在中国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可分劳动RBC模型的理论分析
第二节 可分劳动RBC模型的实证检验
第三节 不可分劳动RBC模型的理论分析
第四节 不可分劳动RBC模型的实证检验
第五节 模型模拟结果的比较分析
第六章 包含政府部门的RBC模型在中国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包含政府部门的RBC模型的理论分析
第二节 包含政府部门的RBC模型的实证检验
第三节 模型模拟的结果分析与比较
第四节 参数敏感性分析
总结及展望
“
严剑峰:兵力动员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上海财经大学2004年春季学期博士论文讨论班
第六次讨论会
报告人: 严剑峰
02春财政学专业博士生
主持人:胡景北 教授
地点:中山北一路校区第三教学楼206教室
时间:2004年5月27日(星期四)18:30分
报告提纲:
兵力动员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第一章、 导论:兵役制度及理论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世界局势的变化、新军事革命、市场化改革造成的人们价值取向的改变以及选择的多元化
第二节、 兵役制度简介及其发展过程。
第三节、 现有的研究成果文献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军事人力需求与供给;
第一节、 军事人力需求:
纯军事的考虑、
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考虑、
公共选择的结果
第二节、 军事人力供给
个人服役决策
影响个人服役决策的因素、军人的福利待遇
军事人力供给函数的推导
第三节、军事人力供求均衡:两种兵役制度实现军事人力供求均衡的方法与效率。
第三章、 兵役制度的成本收益分析;
第一节、 兵役制度的成本分析:
征募成本、训练成本、维持成本、安置成本以及其他社会成本
第二节、 兵役制度的收益分析:
作战效率——兵员的素质、士气等
国家军事人力的动员能力——自愿兵役制能否满足在战争时国家对于军事人力的需求
两种兵役制度对于社会人力资本积累的作用
第三节、 两种兵役制度的选择:“仁慈的暴君”的选择——既定国防目标下的成本最小化、也或是现有成本约束下的绩效最大化。
第四章、 兵役制度的宏观效应
第一节、 兵役制度对于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
第二节、 军人支出具有乘数效应吗?
第五章、 兵役制度的选择:
第一节、 制度选择与变迁的基本理论:1、公共选择;2、博弈论;3、制度变迁的理论
第二节、 影响兵役制度选择和变迁的因素:1军事技术;2、战争与和平;3、税收的效率;4、国家人口统计学特征;5。爱国主义与价值观
第三节、 两种兵役制度对人们选择行为的影响:1、两种不同的兵役制度对军队规模的影响;2、兵役制度对战争的作用;3、兵役制度与对政府行为的监督(财政幻觉)。
第六章、古今中外兵役制度案例分析
第七章 、我国现行的兵役制度及其改革
第一节、我国现行的兵役制度简介
第二节、我国现行的兵役制度存在的问题(尤其是经济问题)
第三节、 改革:
(一)、我国实行自愿兵役制改革的可行性分析:
(1)、人口统计学分析:年度征兵人数/适龄青年总数;
(2)、财政承受能力分析:
(3)、军事的可行性:我国军队的现状是大部分已经是自愿兵了,特别是骨干分子、干部等大部分是自愿兵,这样我国实行自愿兵役制不会对我国现有的军队战斗力产生大的影响。
(4)、预备役问题:关键是后备役的储备和建立问题。在国家面临巨大危机时,我们可以赋予国家的最高权利机关恢复征兵制的权力。
(二)、改革的内容:
第四节、 相关问题:
(1)、薪金结构的改革——其目标是使薪金结构与军阶级别严格区分开来,军阶级别仅仅与组织结构、决策层次相联系,当然较高的军阶级别要承担较多的责任,相应享受较高的待遇是应该的。但是军阶级别不是决定薪金结构的唯一因素,薪金结构还应该与岗位结构、技能、职位、年限、稀缺性、绩效等相匹配,以提高有技能的高素质军人的入伍率和保持率;
(2)、生活福利设施的改善;
(3)、退伍安置制度、养老等制度的改革。
(4)、要更好地协调技术人员和设备在军用和民事部门之间的使用;
(5)、降低对入伍人员身体条件标准的要求
(6)、增进预备役的能力,使预备役成为保存军事技能的场所,并协调预备役组织和民间社会之间的关系;
(7)、修改军事法规条例,减少对军人的不必要的限制。
第五节、 实施步骤:毕竟这种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做的工作很多,有一个条件逐步积累和完善的过程。可以采取分三步走的办法。
李伟:企业信用系统结构研究
摘 要
提高企业的信用水平、重建企业信用已成为国内外经济界和管理界面临的重大课题。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行为和表现是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一种主要体现,所以研究企业信用行为和表现是研究企业信用问题的基础,而从系统的角度分析企业信用行为则是研究企业信用行为和表现的新视角。
企业信用行为是企业组织综合各种因素后所做出的一种决策,其本身复杂的,涉及到企业能力、意愿及表现等诸多因素,因此很难从一个角度、用一个方法彻底剖析,本文将企业信用行为作为一个行为系统进行研究,从系统学、伦理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相关理论角度,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系统、全面论证企业的信用系统结构中的契约组合、信用意愿、信用能力以及信用表现等要素,形成一个新的论证企业信用行为的理论框架。为了研究目标的集中,本文着重对企业信用系统的基本结构内容进行了研究。
一、主要内容及基本观点:
企业是一个超个体的行为者,一个有行为能力的系统;企业行为具有意向性,具有自身的行为意志,这是由其决策机制所决定的;企业能够将其决策付诸实施。这种行动包括企业内部合作、协调、管理、监督、考核等一系列有机的、复杂的程序,是由企业内部相关组织集体完成和实施的,并不能将这些行为的实施归诸于某个企业家的行为;企业组织的行为的确可以导致积极或消极的后果。企业讲求信用或不讲求信用对社会或其他社会组织的影响显然是不一样的。
企业信用行为具有一般系统的特性:企业信用是企业组织整体体现的行为和品质,不是某个人的个体行为,而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作用于组织外部对象和周围环境的集体行为(当然其中某些人的影响较大)。它本身具有系统的一些特性,如整体性、能动性、相关性、自保持性和外部性。
本文提出,企业信用系统就是以企业契约组合、企业信用意愿、企业信用能力以及企业信用显现等要素组成,并由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特定功能的企业组织信用整体行为和表现的统一有机体;从静态的角度看,企业信用系统结构主要构成要素即企业契约组合、企业信用意愿、企业信用能力和企业信用显现。
二、可能的创新:
第一,从一个新的视角考察企业信用行为,为企业信用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范式。将企业信用行为与结果作为贯串企业组织内外的一个相对独立系统,从企业组织行为的视角研究企业组织内部信用因素的微观结构以及企业组织内外部之间信用的交互影响机制,可以较为全面、动态反映企业信用行为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为各种企业信用理论的综合提供了契机。不但可以看到企业信用行为各因素之间的诸多关系,而且可以看到系统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可以更全面认识企业信用行为的整体性。
第三,结合研究,论文将提出并界定相应的新概念:“信用系统”、“信用资源”、“心理契约”等等,这些概念的界定有利于拓展企业信用在管理学理论中的深入研究。
如何从企业管理微观的视角探讨企业信用系统的形成、结构和运营,有利于深入认识我国企业信用缺失的深层次问题,同时也有助于从微观层面提出弥补“信用缺失”的建议。
三、研究框架及内容
依照系统论的观点,建立在企业组织行为基础上的企业信用行为及其表现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而组成这个完整系统的基本要素是企业契约组合、企业信用意愿、企业信用能力以及企业信用表现四个部分。一个企业的信用系统是建立在该四个要素的基础之上的。
第一章:序论
本章序论作为第一章介绍论文写作意义、研究范围及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
第二章:基础理论
论文的第二章将提出本论文所依据的基础理论,包括系统理论、企业伦理学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等相应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
第三章:企业信用系统的提出
论文第三章将提出企业信用系统的概念,从系统论的视角对企业信用系统的概念、要素、功能、结构等进行详细分析。
在提出企业信用系统的前提下,论文将对系统内因素做逐一分析,研究各因素的具体内涵、各因素与外界环境关系,分析各因素之间联系。
第四章:企业契约组合
企业面临着各式各样的契约,基本上分为经济契约和社会契约两大类契约;论文第四章将从企业伦理和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企业契约的具体内涵,研究企业的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提出企业契约的总体组合。
第五章:企业信用意愿
企业的信用意愿,是推动企业信用形成的基础,受到企业信用经济损益判断、企业目标、、企业伦理、经营者理念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企业是否有意愿去履行企业的意愿与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等因素有密切关系。诚信的企业文化将驱使企业履行相应的契约,投机的企业文化会使企业逃避履行契约;而欺骗者则根本没有履行企业的打算和动力,整个信用驱动系统就瘫痪,从而使整个信用系统无法运行。该章将从企业经济损益博弈分析、伦理决策分析、领导者及利益相关者影响力分析等角度对企业信用意愿的形成进行分析,提出企业信用意愿的形成机制;另外,该章还将从“心理契约”的角度分析企业家信用对企业组织信用的影响机制。
第六章:企业信用能力
企业信用能力是企业信用系统运行的保障。没有能力的企业,就无法履行契约,也就无法真正的实现企业信用。所以,包含企业履约意愿和履约能力的企业信用的驱动系统是企业组织信用的关键。文章的第六章将对企业的信用能力加以分析,与一般信用能力分析不同的是,文章将对企业社会信用能力加以研究,并对289家上市企业财务信用能力进行实证分析。
第七章:企业信用表现
企业信用的显现是企业信用在社会各方面的表达以及社会各方面对企业信用的认知。企业信用在社会各方面的表达,是企业主动展示企业信用的行为;而社会对企业信用的认知,是企业信用在社会上的被动的感受。从企业管理角度,企业信用表现是一种主动管理行为,通过对企业信用表现管理达到展示企业形象的目的,其主要行为是企业声誉管理。当然,企业信用的表现与社会信息系统的健全密切相关。在一个信息系统不完善的社会里,失信企业受惩罚的概率相对较低;同时,守信企业也得不到有效激励,会出现“守信吃亏、不守信得利”的现象,造成企业信用的逆淘汰。该章将对企业声誉管理、声誉投资进行分析。
第八章:总结与讨论
文章第八章将从系统要素整合的角度,提出企业信用整体结构评估框架,并对从系统范式研究企业信用可能再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提出建议。
潘冠中:单因子利率期限结构模型参数的极大似然估计及对中国银行间市场利率的实证分析
单因子利率期限结构模型参数的极大似然估计
及对中国银行间市场利率的实证分析
(02春博士研究生 潘冠中)
导言
利率期限结构模型的基本知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扩散利率模型的MLE
第一节 可直接使用MLE参数估计的模型
1. Merton模型
2. CIR模型
3. AG模型
第二节 近似MLE参数估计的模型
1. CKLS模型
2. Aït-Sahlia模型
第二章 带跳跃过程利率模型的MLE
Das模型
第三章 中国银行间市场利率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及银行间市场利率
第二节 用于单因子模型参数估计的最佳利率
第三节 扩散模型对中国银行间市场利率的实证分析
主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CKLS模型中扩散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