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微观经济学讨论区
拍卖经济学课程参考文献
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部 授课教师:胡景北
2001-2002学年第二学期 助 教:许永国
硕士研究生课程“西方经济学专题”
“拍卖经济学”课程
主要参考文献
一般参考书
刘宁元,1998,拍卖法原理与实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刘晓君等,2000,拍卖理论与实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张维迎,1996,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Wolfstetter,E., 1999,Topics in Microeconomics:Industrial Organization,Auctions, and
Incentives,Cambridge, UK:CUP, Chap. 8.
专题文献
专题1. 拍卖与竞价过程的博弈分析
Vickrey,W. (1961),Counter-speculation,Auctions,and Competitive Sealed Tenders,Journal of Finance,16,8-37。
专题2. 最优拍卖机制与收入等价原理
Myerson,R. B. (1981),Optimal Auction Design,Mathematics of Operations Research,6,58-73。
专题3. 最优拍卖的简单经济学
Bulow,J.
专题4. 风险厌恶下的拍卖分析
Matthews,S. A. (1987),Comparing Auctions for Risk-Averse Buyers:A Buyers’s Point of View ,Econometrica,55,633-46。
专题5. 估值相关下的拍卖理论
Milgrom,P. R. and Werber,R. J. (1982),A Theory of Auctions and Competitive Bidding,Econometrica,50,1089-1122。
专题6. 共同价值拍卖
Bikhchandani,S. (1988),Reputation in Repeated Second-Price Auctions,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46,97-119。
专题7. 非对称性拍卖
Maskin,E. S. and Riley,J. G (1996),Asymmetric Auctions,Review of Economics Studies。
专题8. 报价人数内生决定下的拍卖问题
Levin,D. and Smith,J. L. (1994), Equilibrium in Auctions with Entr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84,585-99。
Engelbrech-Wiggans,R. (1993),Optimal Auctions Revisited,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5,227-39。
专题9. 信息获取与竞争性报价
Milgrom,P. R. (1981), Rational Expectations,Information Acquisition and Competitive Bidding,Econometrica,49,921-43。
专题10. 多单位物品的最优拍卖机制
Maskin,E. S. and Riley,J. G. (1989),Optimal Multi-Unit Auctions,In Frank Hahn(ed.),The Economics of Missing market,Information,and Games,312-335,Oxford, UK:Oxford University Press/Clarendon Press。
专题11. 双边拍卖机制
Chatterjee,K. and Samuelson,W. (1983),Bargaining under Incomplete Information,Operations Research,31,835-51。
专题12. 拍卖理论的经验检验
Laffont,J-J. (1997),Game Theory and Empirical Economics:The Case of Auction Data,European Economic Review,41
拍卖经济学课程论文要求
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部 授课教师:胡景北
2001-2002学年第二学期 助 教:许永国
硕士研究生课程“西方经济学专题”
拍卖经济学
课程论文的若干要求
1. 内容上,清楚地分为导论、主体和结论三个部分。
2. 结构上,清楚地列出题目、目录、正文和文献四个部分
3. 形式上,是一篇尽可能用自己的语言写成的接近科学论文形式的文章,而不是草稿、感想、议论、抄录或小品文。
4.正文字数不少于5000字,不多于10000字。
5.文献引用不少于5份。正文结束后列出的参考文献必须是正文中引用过的。正文中引用的所有文献必须在正文后列出。
6.正文中引用文献和加上特别说明时,请用脚注。脚注在全文内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
7.所列出的表和图分别在全文连续编号并列出题目。 表和图都要列入目录。
8.编辑方法:
A4纸,尽可能做到 每行40个汉字,每页40行
正文和文献部分连续加页码,页码加在每页的右下方。
版面朴素、大方。
9.正文分节使用阿拉伯数字编号方式:
1.
1.1
1. 2
……
10.文献引用方式:
在正文内:
用方括号注明有关文献的作者姓名,出版或发表年份。例如[吉利斯等,1998,第50页],或[Harris/Todaro $ 1970]。
在文末的文献部分:
论文:作者姓名,出版或发表年份,文献名,载于“某杂志”期数,全文的开始和结束页码。
著作:作者姓名,出版或发表年份,文献名,出版社所在城市:出版社。
出版和发表的年份,以所引用的版本的年份为准。
文献的排列顺序以汉语拼音字母为序。中文和外文文献分别按此顺序排列。
注意:上述形式必须遵守,否则课程论文评分将不超过及格分。
期末考试的出题和答题依据是课程选修者撰写的课程论文,课程论文的正式稿将被发
放在网址 www.hujingbei.net 的相应位置上。
11. 有疑问的地方,请向教师(55510817)或助教(65608048)询问。
发展经济学:劳动力转移研究(上课计划)
2001—2002学年第一学期 指导教师:胡景北
硕士研究生课程“发展经济学” 助教:李静霞
发展经济学:劳动力转移研究
上课计划
专题序号 |
日期 |
专 题 |
主持人/报告人 |
|
09.13 |
发展经济学与劳动力转移 I |
胡景北 |
|
09.20 |
发展经济学与劳动力转移 II |
胡景北 |
1 |
10.04 |
托达罗两部门人口流动模型 |
袁志刚 |
2 |
10.11 |
对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争论:城市维生部门 |
彭 晗 |
3 |
10.18 |
对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争论:帕累托改进 |
吴 辉 |
4 |
10.25 |
中国的一个案例:城市劳动市场的存在性和有效性 |
徐小青 |
5 |
11.01 |
中国的劳动力流动与二元经济 |
马海明 |
6 |
11.08 |
流动人口在流入国的收入:横向考察 |
葛 辉 |
7 |
11.15 |
流动人口在流入国的收入:纵向考察 |
沈 建 |
8 |
11.22 |
流动人口的家庭劳动供给行为 |
李国胜 |
9 |
11.29 |
流动人口的流动成本分析 |
黄颖华 |
10 |
12.06 |
流动行为的福利影响 |
张士宝 |
11 |
12.13 |
流动人口受歧视问题 |
刘黎明 |
12 |
12.20 |
流动人口对流入国影响的全面分析 |
发展经济学课程论文五博士论文讨论班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部 2001-2002学年第二学期 博士论文讨论班 ——报告人、报告时间与报告题目安排表 1. 刘宇伟 (99 向景 (99 2. 王小文 (99秋博士生,西方经济学专业), 3. 鲁昌 (99秋博士生,西方经济学专业), 4. 李静霞 (99秋博士生,西方经济学专业), 5. 彭文平 (00秋博士生,西方经济学专业), 6. 许永国 (00春博士生,西方经济学专业), 6. 胡景北教授, 7. 陈寒玉 (99秋博士生,会计学专业), 8. 周晖 (99秋博士生,管理学专业), 8. 王海侠 (00春博士生,西方经济学专业), 9. 张志柏 (99秋博士生,金融学专业), 注意:时间改为星期四晚上18:30开始,地点见当晚第三教学楼的通知。 本研讨班以自由参加、自由报名的开放方式进行,报告时间安排也只是一个暂定计划,欢迎有兴趣的老师和同学随时报名参加。 “ 孙经纬老师的高级微观经济学讲稿孙经纬老师的高级宏观经济学讲稿2007年春学期现代经济学讲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