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说明

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部

20022003学年第一学期                                           指导教师:胡景北

 

博士研究生课程“高级宏观经济学”经济改革的经济学

 

课程说明

 

 

20022003学年第一学期的西方经济学博士生专业课程“高级宏观经济学”,在同学们已经修读完以David Romer 的“Advanced Macroeconomics”为基本教材的高级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上,将以研讨班的形式对宏观经济学中的某些重要领域做重点学习和探讨。本学期所选择的领域是前计划经济国家的经济改革问题。这个问题牵涉到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但我们将着重从宏观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制度的角度考察这个领域。

    以中国1978年的农业改革为起点,前计划经济国家向市场经济制度的转型构成了二十世纪最后二十年、尤其是最后十年的世界经济史的重要现象。这些国家为什么要向市场经济转型、西方经济学家对这些国家经济改革的基本看法以及他们的理由,是我们了解经济改革所需要具备的知识。在所有改革措施中,原计划经济下的公有资产的私有化无疑是最令人关心的问题,也是经济改革能否进行下去并完成、市场经济制度能够最终建立的关键问题。西方经济学家尽管都认为私有化不可避免,私有资产为主体是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但对如何私有化、什么时候私有化、以什么形式私有化、配套的条件是什么、私有化的中、短期增长效应等等却众说纷纭。另一方面,我们在中国置身于经济改革过程当中。身在庐山中,应知庐山外,尤其是山外人对山内的看法。一部分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中国正经历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私有化。而如果中国要出售原属公有制的部分国有和集体企业,也存在应当如何出售、什么时候出售、以什么形式出售、配套的条件以及和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等问题。因此,本课程在经济改革的研究领域内,重点关心私有化问题。

 

本课程从经济改革和私有化问题中选择了若干专题,并配之以一定的阅读资料。但这些阅读资料并不够。同学们应当自己动手,寻找更多的资料。关于前计划经济国家的经济改革,国内有大量中文资料。国际上各主要大学和研究部门、主要国际机构、各国政府的网站也提供了大量资料。关于本课程资料的最重要国际网站是

www.worldbank.org

关于东欧和中亚转型国家的资料,可见

www.ebrd.com

另外可见美国经济协会的资料库:

http://econwpa.wustl.edu/EconFAQ/EconFAS.html

所有这些资料都应当批判地分析地阅读,以便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自己的观点。

 

    本课程自由参加、自由讨论。

    打算取得学分的同学需要提交课程论文、经常参见课程和讨论以及参加期末考试。课程论文和期末考试的评分各占总分数(100分)的一半,但课程论文和期末考试的成绩必须分别达到30分或以上,才能获得本课程的学分。

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论文十

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部                               专题-6:波兰私有化         

20022003学年第一学期                 “高级宏观经济学”博士课程论文

指导教师:胡景北

 

 

 

波兰私有化过程中的外资参与及效果

 

 

 

诸廷助 何起东

 

 

 

 

 

 

  

 

1.外资在波兰的法律地位…………………………………….….…….2

2.波兰私有化进程中外资的参与…………………………..………….3

3.外资参与波兰私有化的效果……………………………….….…….6

4.外资对波兰投资环境的评价………………………………..……….7

               

参考文献 ………………………………………………………….…….7

Information on participation of foreign investors in the privatization process of the Polish economy $ the minister of the treasury $ in the year 1990-2002

 

表一      表名:按国家来源的波兰外资……………………………………..….…… 4

表二      表名:按行业分波兰的外资注入量…………………………………..……. 5

 

图一      图名: 1989年到2001年波兰的外商直接投资量 ………………………3

图二      图名:参与波兰私有化的外资和全部外资流入量对比 ………………………5

 

 

波兰私有化过程中的外资参与及效果

 

 

波兰私有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外资广泛地参与到各行各业国有企业的私有化过程中,并对波兰私有化进程取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这一方面是波兰不断开放、即将加入欧盟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波兰坚持不断推进私有化政策有关。

一、外资在波兰的法律地位

波兰对外资是十分欢迎和友好的,且正在对其法律进行调整,以适应欧盟的要求。在19991119日影响所有企业商业活动的相关法律实施后,波兰的法律系统已经加强,并且完全与国际标准相容。这一法律系统保证了所有的国内外经济体将被均等对待,而不管他们采取的设立形式、资本数量、或国籍。这些法律既允许外资公司在波兰从事商业活动时,可以自由选择企业设立的形式和结构,比如建立分公司,建立新的企业或参与投资波兰的企业等,也允许外资按波兰注册程序注册公司后,委托一个自然人直接经营其公司。

波兰的外国公民如果取得了在波兰的长久居留权,或者按国际协议中对等原则取得相关的权力,可以和波兰国内居民或企业一样在波兰从事商业经营。这是欧盟与波兰之间达成协议的结果,在这一协议下,波兰有义务协助欧盟公司和公民在波兰从事商业活动。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波兰也保证在这一协议实施后(19942)外国经济体将不会得到低于国内公民和企业的对待,而且在过渡期后(20042),将扩展到所有特定的行业。

在波兰,取得波兰长久居留权的外国公民可以和波兰公民按同样的原则来进行商业活动,没有取得长久居留权的公民如果取得国际协议中对待原则授予的权力,也将按对待原则得到同等的对待,但如果没有这样的对待原则,外国人将只能以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公司或有限合伙的方式在波兰从事商业活动。

波兰法律规定,对波兰国民和外国人可以采取的从事商业活动的企业形式,可以有私人合伙,一般合伙,有限合伙,有限合伙合资,合伙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公司等形式。

不仅如此,外国经济体也可以以分公司的形式在波兰从事商业活动,但限于该外国企业海外活动的范围之内;外国企业也可以在波兰建立代表机构,但其经营活动只能限于为该企业提供广告宣传和其他促进性的活动。

对在波兰从事特定的商业活动,只有在取得营业执照或许可后才能进行,总的来说,在波兰,外国企业和本国企业在营业执照和许可的申请上拥有相同的权利。

在税收待遇上,近年来波兰政府正着手降低税率,1996年波兰的公司所得税是40%,后来逐渐降到了30%,到2001年已经降到了28%。按计划,波兰政府将进一步降低税率,并计划在20044月前,将税率降到22%,在税收待遇上,波兰对内资和外资都是相同的。

波兰对外国非居民的直接投资上有一个相当自由的政策,目前在这方面的限制相当有限,在实践中也没有构成对资本自由流动的明显障碍。

对外国人在波兰的财产购买上,一个基本的原则是外国人购买的财产权包括永久性收益权的购买需要得到波兰国内事务管理部的同意,在外国人或企业购买波兰某一家商业性公司拥有的财产或永久性收益权时,这一许可同样是行政性的。

在影响国外投资波兰的决策上,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波兰政府的投资激励政策。由于需要保持波兰法律与欧盟法律的相容性,所有给投资者的投资激励和利益必须与波兰20007月的法律相容,这一法律对在波兰进行投资活动的企业的援助条件、程序和形式进行管理。

波兰最经常运用的政府投资援助包括:财务方面的支持,在经济特区从事业务的可能性,关税方面的优惠,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员工培训方面,地方性税收和支付的减免,其他形式等。

 

二、波兰私有化进程中外资的参与

1、外资直接投资在波兰的参与

波兰正在进行政治和经济转型的制度成为吸引外资进入波兰的最重要因素。而这一制度中,波兰法律体系的变化又是一个核心内容。波兰法律体系的变革,首要目的是促使企业在将来新市场条件下能更加自由地经营,而近期目标则主要是要实现与欧盟法律体制的相容,这相当大程度上保证了对外资的吸引力。不仅如此,波兰作为OECD的成员国,确保了国内和国外投资者的同等对待,也自然地增加了波兰作为一个投资目标的吸引力,波兰政府所有这些政策的目标都是为了使波兰成为一个对外资更具吸引力的国家。

按照最近的UNCTAD数据,在2000年,波兰在吸引外资方面成为东欧和中欧国家中明显的领头羊,大约占这一地区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39%,而其他国家者远远落后于波兰,捷克为18%,俄罗斯为11%,匈牙利和斯洛文尼亚分别为8%

2001年,波兰全部外商直接投资超过了568.3亿美元,2001年外资全部资本投资71亿美元,仅2001年第二季度就达到39亿美元。从1989年到2001年,波兰的外国直接投资注入是相当巨大的,详见下图一。

 

图一:1989年到2001年波兰的外商直接投资量

 

 

 

 

 

 

 

 

 

 

 

 

 

 

 

 

 


在波兰的外商投资中,最大部分来自于法国投资者,投资了102

关于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论文撰写意见的信

 

各位同学:

 

大家好!

       我读了交来的几篇论文,感觉不错。但有几个普遍性的问题,请大家注意:

       1.论文中请务必慎用我们等第一人称,因为仅仅在确实是你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做法时才可以用。

        注意区别同学们自己作为论文作者和你们介绍别的论文时那些论文的作者。学术上的大忌是混淆两者。

       2. 在论文中可以而且在大部分场合应当多用比如张三认为张三指出张三使用了等引出张三的某个特定的论述或资料或方程或观点。

3. 请务必参照我的课程论文写作要求(见附件,也请见我的网页相应位置),尤其是文献的引用和排列。

这可能是一件小事,但这里正好可以看出同学们是否确实受过正规训练。

在我读到的交给我的论文里,还没有一篇在比如参考文献排列上达到标准化。

       4. 引用数据时尤其要注意有出处,否则失去数据的可靠性。

       5. 与所给定的参考文献直接有关的课程论文,请在论文主体部分密切参照原文献。导论部分直接提出问题。主体部分是给定文献解决问题的起点、方式和结论。

        不管同学们是否同意给定参考文献的观点,都必须把给定文献的观点介绍清楚。

         同学们自己的看法或者别的文献的看法仅仅写在第三部分结论中。在特殊情况下可以用脚注形式写在主体部分,但必须使读者能够清楚地识别出脚注表达的意见是谁的意见。

        期末考试所考查的知识仅仅是主体部分的内容。

       6. 希望大家都有为别的同学负责的心情,想到如何让别的同学容易理解,容易把握,这样,自己的论文自然就容易写好。

 

这封信也将发到我的网页上。

 

此致

 敬礼!

 

 

胡景北

20021218

 

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论文十二

  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部                          专题:8中国私有化状况与案例研究

  20022003 学年第一学期                       “高级宏观经济学”博士课程论文

  指导教师:胡景北

 

 

 

 

 

 

中国国有企业私有化案例

 

                  

                 

                   学院:经济学院

                   姓名:汪桂进

                   学号:018004

 

 

                  

 

                    二○○二年十二月

 

 

 

 

 

中国国有企业私有化案例*

(之一)

 

一、企业基本情况

        安徽省黄山市物资再生利用公司是原市物资局下属的企业之一,为国有独资公司,成立于1985年。公司的主要经营范围是金属废品回收和旧机动车交易服务[ 1 ] ,拥有一个旧机动车交易中心及拆解中心,一个废旧金属露天仓库,约为6000m2 $ 在黄山市各区、县都设有办事处。公司注册资本100万人民币,现有在职员工40人,退休干部2人。由于该企业的行业特殊,自企业成立后,每年都盈利,净资产增幅每年高达30%,改制前一年(2000年)净利为52万元,是全市物资系统唯一的一个连年盈利的优秀企业,其法定代表人由于工作成效卓著、廉法奉公,曾四次被中共黄山市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二、私有化前的背景

    20009月,黄山市人民政府以黄政(200019号文件《关于发布和加快我市国有企业改制若干问题的通知》为开端,正式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国有企业改制工作。该文件总共有70条,内容从改制的指导思想到纪律处分,内容丰富,是指导国企改制的纲领性文件[ 2 ]。文件规定,除烟草、盐业等国家明文规定不能私有化的行业和市属两家上市公司外,全市市属各行业的国有企业都必须在2002年底前完成改制工作。改制的指导思想是国有资产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职工身份置换。[ 3 ]

文件出台后,市物资局即召开局属企业开会,研究、布署国企改制工作,并要求下属各公司作一些宣传上的准备。令人吃惊的是,该企业的现有领导人和公司职工都不愿改制。事后得知 $ 领导层不愿改制的原因大致是:1.担心改制后,不能控制企业;2.没有现金购买。而职工不愿改制的原因:1.由于企业连年盈利 $ 效益很好 $ 职工人均收入较高且稳定;2.害怕私有化后被解雇。但是这次改制是政府强力推进的,不改不行,市物资局认为,如果该企业不愿改制,则向社会公开出售,保证改制的顺利完成。经过反复研究,公司同意由公司全体职工出资购买本企业。

 

三、成立改制班子

为使改制符合政府文件规定,公司成立了改制领导班子,由公司总经理任改制小组组长,公司副经理、各部门负责人,工会负责人 $ 职工主席团负责人 [ 4 ]等有关人员参加。它的主要职责是宣传动员,配合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进行资产评估,制定改制方案,实施改制方案等等。

 

四、资产评估

根据19号文件规定,在改制前,必须经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现有资产进行评估,并由市国资局予以确认其评估报告,企业方能正式进行改制。

对资产及负债的评估主要规定有:

1.货币资金:以银行对帐单和实物现金盘点为准。

 

*本案例中的企业名称和有关数据,为该企业保密起见,特作修改;对私有化过程的描述,则为完全客观的,请读者注意。

 

 

 

 

2.应收帐款:按其帐龄,三年以上的应收帐款转入核销;三年以下视不同情况予以确认,

         无法找到债务人或经法院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债务人的债务,予以核销,      

            余的予以确认。

3.存货:挂帐但属报废的存货转入营业外支出予以核销,三年内的存货原则上按历史成本 

         确认。

4.长期投资:按企业不同的会计办法重新确认其损益。

5.固定资产:已报废的准予核销;其他固定资产一般按重置价格确认。

6.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视具体情况予以确认。

7.负债类:对金融机构的负债,欠交的社保基金、医保费用、养老金等负债以这些机构的

          证明为准。

    该企业由会计师事务所严格按照19号文件的资产评估具体规定进行。但是评估一般存在如下问题:

1.评估的是企业现有实物资产,而不包括无形资产。就该企业而言,仅营业执照规定的这

   两项经营项目都没有纳入评估范围,而这两项业务都有垄断性,它能为改制后的企业带   

   来垄断利润。

2.评估的价格较低。除实物资产不论,就土地使用权而言,虽然采用了不同的估价方法[ 5 ]

   进行评估,但毕竟是估价,且为了改制,通常其评估值较市场交易价格低[ 6 ]

 

五、职工安置

        19号文件对离退休人员、遗属、在职人员、其他人员 [ 7 ] 的社保、医保、安置问题都有明确的规定,现分别介绍;

表一:各类职工安置费用标准表

 

    项目

人员

生活费

养老保险

医疗保险[ 8 ]

基本医疗保险

补偿金

安置费

离休人员

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论文十八

 

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部                                                     专题:10

20022003学年第一学期                          “高级宏观经济学”博士课程论文

指导教师:胡景北教授

 

 

 

 

 

 

 

 

 

 

 

 

 

私有制与经济增长

 

 

 

 

 

 

   叶林祥(027008

 

 

 

 

 

 

 

 

 

私有制与经济增长

目录

 

1.导论……………………………………………………………………………………………2

2.模型定义………………………………………………………………………………………2

2.1        计量方程…………………………………………………………………………………… 2

2.2        变量………………………………………………………………………………………….2

2.3        数据………………………………………………………………………………………….3

3.           检验………………………………………………………………………………………….3

3.1        计量方程的简化…………………………………………………………………………….3

3.2        检验………………………………………………………………………………………….3

4对转型经济增长路径的解释……………………………………………………………………4

4.1对转型经济国家经济增长U型特征以及前苏联与非前苏联国家增长差异的解释………4

4.2对不同国家间增长差异的解释……………………………………………………………….6

5.结论………………………………………………………………………………………………7

6.参考文献…………………………………………………………………………………………7

1     解释转型经济增长U型特征………………………………………………………….5

2     解释不同转型国家之间增长的差异…………………………………………………..6

 

 

 

 

 

 

 

 

 

 

 

 

私有制与经济增长

一、导言

东欧及前苏联等转型国家,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经济增长都呈现了一个U型特征,即经济在转型之初都大幅度下滑,然后经历一段时间的低谷,最后经济恢复增长。为什么转型经济增长呈现U型特征?另外同是转型国家,前苏联国家相对于东欧国家来说,开始下滑的幅度大,最后经济恢复的时间晚。为什么前苏联国家经济增长与东欧国家有如此的不同?由Andrew Berg/Eduardo Borensztein/Ratna Sahay et al.所撰写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9年工作文稿,主要就是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

二、模型定义

(一)计量方程

   Andrew Berg等这篇文章是一篇典型的实证文选,首先就是要设立一个计量方程。研究转型经济增长问题时,计量方程左边可以是总产出水平也可以是总产出水平的增长率,主要是计量方程左边变量要和右边变量相一致,并且要便于实证研究。计量方程的初步形式可以假定如下:

  

  

  

   表示方程的主要因变量:总产出水平或总产出水平的增长率

   表示政策变量,包括宏观经济变量与结构改革变量

   表示可观察到的特定国家的影响包括初始条件

   表示不可观察的特定国家的影响

   表示状态变量如转型开始后结构变化的程度

 

(二)变量

计量方程的左边变量主要是总产出水平或总产出水平增长率。方程右边变量可以归纳

为以下几组:

1         宏观经济变量。

    这包括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Fbal $ 1+CPI通货膨胀率的自然对数(Inf)以及表示汇率体制的虚拟变量。通货膨胀率是我们主要的稳定化指标。财政赤字要么通过挤出效应要么通过对总需求的影响对增长产生影响。宏观经济变量包括汇率体制是因为稳定化的产出成本也许依赖于货币或汇率目标是否使用。对所有的宏观经济变量,使用的都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

2          结构改革变量。

    这包括内部自由化指数(LII),它包

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论文五

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部                                                  专题:4         

20022003学年第一学期                          “高级宏观经济学”博士课程论文

指导教师:胡景北

 

 

 

更多的政策工具和目标:迈向后华盛顿共识

 

 

姓名:王月兴

 

学号:02027014

 

20021224

 

 

 

 

 

  

 

1 导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   政府在经济中的角色.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3.   如何使市场运行更有效率.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3.1  实现宏观经济稳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3.1.1控制通货膨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3.1.2  管理预算赤字和往来账户余额  . . . . . . . . . . . . . . . .. . 4

3.1.3  稳定产出,促进长期增长  . . . . . . .  . . . . . . . . .. . 5

3.2   金融改革进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33 培育竞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3.3.1促进自由贸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3.3.2促进私有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3.3.3建立合理的管制结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3.3.4缔造竞争政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3.4政府作为市场的补充角色. . . . . . . . . . . . . . . . . . . . . .8

 

3.5政府有效的运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4.扩大发展的目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5 参考文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

 

1.导 论

 

本文介绍的是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1998年在联合国大学上发表的荣誉性年度演讲(Annual lecture)。在这篇生动的演讲中,斯蒂格利茨全面地批驳了“华盛顿共识”(Washington consensus ),并且首次提出了“后华盛顿共识”(post-Washington Consensus)的概念。

斯蒂格利茨在这篇文章里面主要探讨了两个主题:

应该更好地理解市场机制的运作。

华盛顿共识认为,如果一个国家想要获得比较好的经济绩效,就需要实行贸易自由化、宏观经济稳定以及价格的正常化。但斯蒂格利茨认为,华盛顿共识所倡导的政策是不完整的,有时可能是误导的。市场的有效运行还需要被华盛顿共识所忽略的其他工具,例如有效的金融管制、促进竞争的政策以及有利于促进技术转移和提高透明度的政策。

发展的目标应该更加广泛。

发展的目标不仅包括“华盛顿共识”所涵盖的。而且还需包括可持续发展、平等的发展以及民主的发展。

他认为“华盛顿共识”对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误导:

误导之一是对处于危机中的国家实施紧缩性的财政与货币政策,这无异于给已经陷入衰退的东南亚和东亚经济“雪上加霜”。

误导之二是把金融自由化当作目标本身,而不是实现有效金融体制的手段。

误导之三是把私有化当成比促进公平竞争更重要的目标,结果造成大量“私有化寻租”。

误导之四是认为少数政策工具(如宏观稳定、贸易自由化和私有化)来实现较窄的目标(如GDP增长),而忽视健康与教育、可持续发展(公平的发展和民主的发展)。

由此,斯蒂格利茨号召超越“华盛顿共识”,形成新的共识,“而不论新的共识是什么,它都不能基于华盛顿共识基础之上”。

本文将具体说明斯蒂格利茨对华盛顿共识的批评和他提出的后华盛顿共识的主要内容。

 

2.政府在经济中的角色

东亚经济的成功发展(一些人称之为奇迹)是形成超越“华盛顿共识”的动机之一。这些国家虽然没有完全遵从华盛顿共识的政策,但是无论如何他们取得了历史上最成功的经济发展。确切的讲,尽管他们采取的许多政策,例如,低通货膨胀、紧缩性财政政策是完全符合华盛顿共识的政策的。但是,他们的政策也强调了华盛顿共识所没有包含的,例如强调平等主义。他们所采取的缩小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的政策实质上和华盛顿共识更是格格不入的。这些都激发重新思考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自从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东亚经济被认为采取了误导性的经济政策而受到广泛地指责。他们本身也认为误导性的经济政策是造成混乱的根源。一些理论家甚至认为,当前出现的金融危机根源于政府的干预体制。尽管如此,斯蒂格利茨(Stiglitz认为,尽管政府应该对某些失误负责任,不过这些观点忽略了政府对于这三十年取得的成就的贡献。与目前短暂的金融危机比较,政府参与经济所取得的资本产出的增加、生命周期延长、接受教育的范围扩大以及贫困的减少等成就对经济的影响要持久的多。

华盛顿共识既没有给出我们提供理解东亚经济成功的解释框架,也没有给出我们提供解释当前金融危机的框架。

斯蒂格利茨认为,一般来讲,政府应该从事那些只有政府才能做好的事情,把那些生产性的事务留给私有部门去做。但是就目前的问题来看,他认为,政府不是参与的过多,而是在某些领域参与的太少才造成的。他认为在泰国和韩国出现的问题都是源于政府缺少参与造成的。

 

 

 

3.如何使市场运行更有效率

华盛顿共识产生于80年代拉美国家的实践活动。当时受公共政策机制不完善的影响,市场机制也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预算赤字居高不下,这些赤字不是用于生产性的投资而是以补助金的形式用于补贴那些大而无效率的国有企业。国家限制进口,而对出口的限制相对比较的少,由此使得企业没有激励去提高生产效率,或者按照国际标准去进行生产。

通货膨胀是拉美国家主要的宏观经济问题,这也是华盛顿共识产生的背景。然而,如果像华盛顿共识所主张的那样,政府只关注通货膨胀就会使得所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不利于经济的长期增长。而其他影响宏观经济稳定的因素——例如金融部门就会缺乏政策的影响。从更广的范围来讲,强调贸易自由化、放松管制和私有化会使得其他保证市场经济有效运作的重要要素被忽略掉,最明显的就是竞争。这些要素在决定长期经济增长方面与华盛顿共识所强调的那些至少具有相同的作用。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必要的要素——教育和技术,也是被华盛顿共识所忽略或低估了。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已经得到大家的认可;但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促动作用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华盛顿共识所主张的政策能够得到广泛的接受源于它的简单性。经济学家只要使用会计体系就可以给出政策建议。他们的政策建议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指标——通货膨胀、货币供给的增长、预算和贸易赤字。一般情况下,经济学家使用这些数据在数周内就可以给出政策建议了。另外,华盛顿共识有其自身的优势,他关注最紧迫的问题。他坦诚所提倡的政策是实现发展的前提条件。但是华盛顿共识没有对发展中的各个重要问题提供必要的答案。相反,斯蒂格利茨认为,他所推崇的观点没有华盛顿共识那样的简单,其不易于总结成条文,也不易于作为政策实施。他认为不存在很容易就可以掌握经济状况的“温度计”.

3.1实现宏观经济稳定

3.1.1控制通货膨胀

华盛顿共识认为,确保宏观经济稳定的最重要的政策就是控制通货膨胀。其之所以这样认为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前提:

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是,通货膨胀是高成本的,因此需要避免或降低通货膨胀水平;

第二个就是一旦通货膨胀开始上升,它本身就具有一种加速摆脱控制的趋势。通货膨胀增长带来的风险损失远大于控制通货膨胀对产出和失业造成的不利影响,所以应该积极地控制通货膨胀;

第三个假设就是通货膨胀的治理成本比较的高。

这三个前提都是被实证检验过的。但是检验的结论只是表明通货膨胀是高成本的。Bruno easterly(1996)的研究表明,当一国的年通胀水平超过40%的时候,就会陷入高通胀、低增长的怪圈。但是在此水平之下,并没有证据表明通胀是高成本的。Barro(1997) Fischer(1993)的研究证实,一般来讲,高通胀对增长是有害的,但是他们也没有发现任何表明低通胀是高成本的证据。Fisher研究了通胀的变动性也发现了同样的结论。近来的研究甚至发现,低水平的通胀相对于零通胀来讲更有利于经济绩效的提高。

另外斯蒂格利茨认为,没有证据表明通货膨胀水平和过去的通胀的增长有关。控制通胀水平的证据表明,当通货膨胀上涨时,由于菲利普斯曲线是凹的,所以降低通货膨胀的成本比由此带来的收益要小些。

斯蒂格利茨还认为,从研究里面得出的结论是,控制高和中等水平的通胀是基本的政策要求,但是推动低水平的通胀或许对完善市场功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仅仅关注通胀不仅会扭曲经济政策,而且会产生减少经济灵活性的制度安排,从而不可能获得主要的增长收益。

 

3.1.2管理预算赤字和往来账户余额

 

华盛顿共识认为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第二个组成部分就是,减少政府的参与规模,预算赤字以及往来帐户赤字。研究表明,持续的大规模预算赤字有害于经济绩效。三种弥补赤字的方法都有其缺陷:内部融资会提高国内利率水平;外部融资是不能长久的事情;发行货币会引发通货膨胀。所以没有任何一种模式就可以简单地决定一个国家合理的赤字水平。合理的赤字水平应该依据环境而定,包括一国的经济周期、经济增长前景、金融市场的成熟度以及国民储蓄和投资水平。例如美国当前试图平衡他的预算,但是斯蒂格利茨认为,美国在私人储蓄水平较低以及婴儿出生高峰期的时期,应该实行预算盈余的政策。

埃塞俄比亚的实践提供了另一种决定合理赤字水平方法。如果把外国援助投资于像基础教育、基础设施等领域,从而获得丰厚的回报。那么政府出现预算赤字也是合理的事情。

合理水平的往来帐户赤字也是比较难决定的。当一个国家的投资大于储蓄的时候,往来账户赤字就会出现了。但是就本质来讲,很难判断什么水平是好的什么水平是较差的,这也需要依据环境来确定,尤其依据资金的用途。在许多国家中,投资回报率远大于国际资本的成本,这种情况下,往来帐户赤字就是可接受的。

 

3.1.3稳定产出,促进长期增长

 

华盛顿共识所主张的宏观经济稳定实质上降低了稳定性产出和就业。最小化或者是尽量避免主要的经济冲突是其政策的主要目标。就短期来讲,大规模的非自愿性失业显然是非效率的;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讲,这些闲置的资源是具有生产力的。这种社会性以及经济上产生的代价是毁灭性的,家庭、生活被严重干扰。贫困人数急剧增加。更坏的事情是,社会和经济的成本会转化为政治和社会的混乱。

而且,经济周期也会对长期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但企业的现金流减少时,企业对研发的投入就会大幅度减少。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将来全要素生产率的降低。这样的影响在美国表现的尤为突出。

一般来讲,产出的波动必然具有不确定性,由此必然影响投资。产出的波动在发展中国家尤为明显;中高收入国家的年增长标准差为2.8%,而发展中国家的为5%。欧洲、中亚、中东、亚撒哈拉地区的产出的变动幅度更为大些。

从稳定产出或就业的角度来看,如何促使宏观经济稳定呢?传统的观点认为,合理的宏观经济政策应该包括使自动稳定器能够发挥作用的周期性货币、财政政策。这些政策对于保障宏观经济稳定是必要的,但是从目前理论和实证的研究来看,斯蒂格利茨认为,它们更应该强调使宏观经济稳定的微观经济基础的作用。之所以强调金融市场的重要性是因为信用配给机制和银行、企业的经营失败造成了目前经济的低迷。

20世纪,大多数工业化国家发生的经济低迷主要是由于金融恐慌造成的。这种恐慌有时在会导致资产价值急剧贬值以及大范围的银行破产。不过,在一些国家,随着监管水平的提高、保险准备金的引入、金融机构激励机制的完善,金融恐慌逐渐减少,其严重程度也逐渐的减弱。

银行危机对宏观经济也具有严重的影响,其被认为会影响一国未来五年的增长。1975-1994年期间,没有经历银行危机的国家具有微弱的经济增长,而那些经历银行危机的国家在以后的五年内经济增长下滑了1.3的百分点。显然,建立有效的金融体制是促进宏观经济稳定的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3.2金融改革进程

 

建立有效的金融体制的重要性超出了简单的规避经济危机的目的。金融体系就像经济的“大脑”,它在集聚、整合储蓄资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可以把这些资源分配给可以有效使用它的群体。有效的金融市场能够有效的选择这些接受者。相反,无效的金融市场只会把这些资源分配到效率低的投资上。金融市场还有许多其它的功能,包括减少风险、增加流动性以及传递信息等。所有这些功能对于资本的增长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都是必要的。

但是金融市场本身不能很好的完成这些职能。因为像不完全信息、不完全市场和不完全合同这些问题在金融市场尤为严重,所以其不能自动地实现帕雷托有效均衡。

近年来,对东亚问题的讨论强调市场的透明性,这也表明人们对有效市场需要完备信息重要性的认识的提高。资本市场尤其需要严格的审计标准以及能够防止欺诈、可以给投资者提供企业资产及能力的完全信息和保护少数股东权益的法律体系。但是透明度本身就是不充分的,部分是因为信息本身不可避免的就是不完全性。建立由管制和监管组成的法律体系是减少信息问题以及培育有效金融市场所必需的。在成熟的金融市场中,规制具有四个方面的目的:维护市场安全和合理;促进竞争;保护消费者;确保未被服务的群体能够进入资本市场。在很多情况下,追求社会目标的同时也可以实现经济目标。比如,保护消费者不仅是一项好的社会政策,而且能够给市场建立信心。否则,市场将会是狭小而低效的。

虽然华盛顿共识建立了高度管制的金融体系,但是许多管制是用来限制竞争而不是用来促进四个管制目标实现的。私有化主义把自身作为目标,而不是作为获得有效金融体系的手段。

斯蒂格利茨对于私有化有如下的观点:

首先,他认为关键的问题不是自由化或放松管制,而是如何构建确保有效金融体系的管制框架。许多国家应该消除那些限制竞争的管制,增强那些能够确保竞争和谨慎行为的管制。

第二,一旦设计好的金融体系投入运行,在管制改变的过程中需

高级宏观经济学上课计划

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部

20022003学年第一学期                                           指导教师:胡景北

 

 

博士研究生课程“高级宏观经济学”经济改革的经济学

上课计划

 

周次

日期

 

专题

专题

主持人/报告人

1

09.11

 

开课确定选题

许永国

2

09.18

 

讲课 (推迟到925)

胡景北

3

09.25

 

讲课 (推迟时间另定)

胡景北

4

10.02

 

国定假日

胡景北

5

10.09

1

激进主义的公有化观点

孙明华 6560 71441207

6

10.16

2

私有化观点

王敬云 5558 0825 

刘建强

7

10.23

3

华盛顿共识

谢朝华  张文  6560 0593

李勇辉

8

10.30

4

后华盛顿共识

王月兴 6560 7289

郑秀君 6516 3762

9

11.06

5

私有化方法选择

尹兴宽 6561 79781301

10

11.13

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论文九

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部                               专题-6:波兰私有化         

20022003学年第一学期                 “高级宏观经济学”博士课程论文

指导教师:胡景北

 

波兰私有化进程及评价

 

何起东 诸廷助

 

 

 

  

 

1.导论:波兰私有化的政治经济背景简介…………………….……………………….……..….2

2.波兰国有企业私有化过程及采取的路径………….…………….…………………….………..2

2.1 间接的私有化(indirect privatization/capital privatization)

2.2        直接的私有化(direct privatization

2.3        清算(liquidation

2.4        其他的方式

3.一个例子:波兰银行业的私有化………………….…………………………………….…….4

3.1 波兰银行业的重组

3.2 银行业的私有化

4.对波兰私有化过程的评价………………….……………..……………………………..……..5

4.1 欧洲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

4.2 经合组织(OECD

4.3 欧洲重建与开发银行(EBRD

5.波兰私有化过程中的问题及新政府举措…………………………………………….………..8

               

参考文献 ………………………………………………………………………………………….9

 

 

表一      表名:波兰国有企业私有化中采取的不同方式………………………………. 3

表二      表名:波兰私有化过程中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变化情况(%.………………… 5

 


 

波兰私有化进程及评价

 

 

摘要:本文介绍了波兰国有企业私有化过程的不同路径和完成情况、外资在波兰私有化中的参与及效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私有化过程中波兰宏观经济情况的变化和欧盟、经合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等国际组织对波兰私有化的评价与建议,及波兰民众对私有化政策的看法,总体来说,波兰的私有化过程是顺利的,效果是成功的。但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近年来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也开始暴露,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关键词:波兰 国有企业 私有化 

 

波兰地处欧洲中部,面积31万平方公里,是一个以平原为主的国家,人口约3900万,首都华沙,货币为兹罗提(PLN)。1996年波兰人均GDP即达到6016美元,是一个中等收入的国家。

政治体制上,波兰过去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1989年以前,波兰由统一人民党执政。但70年代以来政治、经济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得社会一直不稳定,1980年,波兰爆发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罢工,波兰团结工会在这次罢工中建立,并日益在政治上取得势力,在1989年的圆桌会议中,团结工会正式取得合法地位,并促使统一人民党达成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协议,改行总统制,增设参议院。19896月的大选中,团结工会获胜,组成新的政府,并与1989年将波兰正式更名为波兰共和国。

经济体制上,波兰过去实行的计划经济模式,1989年后的团结工会上台后,马上开始了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走全面市场化的道路,波兰私有化改革作为其整体市场化改革的一部分,也于1989年开始。

 

一、波兰国有企业私有化过程及采取的路径。

国有企业的所有权转让是波兰私有化改革中的核心内容。从1992年到2002年,波兰通过多种途径对国有企业进行了私有化改造,到20026月底,总共有5406家国有企业提出了私有化申请,其中,3835家企业完成了私有化改造。在波兰国有企业的私有化过程中,主要采取以下几条主要的路径

1、  间接的私有化(indirect privatization/capital privatization)

虽然从私有化企业的数量上这种方式不是最多的,但由于这一方式主要为大中型国有企业所采取,从私有化所涉及的金额上则是最主要的。间接的私有化方法主要依据于1990年的“国有企业私有化法”(简称“私有化法”)1996年的“国有企业商业化和私有化法”(简称“商业化法”)1993年的“企业与银行重组法”,适应的对象主要是大型国有企业。

间接的私有化涉及两个步骤,首先是商业化过程(commercialization)。将原来由政府直接所有的国有企业改造转变为由财政部所有的公司,可以是股份公司,也可以是有限责任公司。在这一阶段,财政部仍然保持对公司主要的所有权,一般为100%。其次是将公司的股份对外出售(sale),具体的方式可以有上市、公开招标、向战略投资者私募、出售给专门建立的基金(National Investment Fund)后再直接出售给波兰本国人或外资等。

2002630日,波兰以这种方式进行私有化改革的国有企业涉及到1523家,这1523家企业经过商业化后,共有983家企业进入了第二阶段,其中的327家通过各种途径已经出售给私人投资者,完全实现了间接的私有化,另外的600多家企业或进行了债转股,或由专门的国家投资基金所有,将在以后的改革中向国内外投资者出售。详见表一。

2、  直接的私有化(direct privatization

这一私有化的方式主要适应于员工不超过500人、上年销售收入小于600万等值欧元的波兰币,或者上一年自有资本低于200万等值欧元波兰币的中小国有企业,这一私有化路径主要依据的法律为1990年的私有化法和1996年商业化法中的相关章节。但要求采取此方法的中小国有企业必须有相对较好的财务状况。

在具体的程序上,既可直接出售给私人,也可公司化为另一家公司或租赁给雇员和管理层经营后再出售。

2002630日,共有2105家中小企业到财政部进行登记,申请直接的私有化,其中1967家完成了直接私有化的过程,在全部已登记的企业中比重达到93.4%。到2001底,完成私有化的1931家企业中,其中470家直接出售,212家公司化另一家公司,另外的一千多家企业或以其他方式、或以混合的方式完成。详见表一。

3、 

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论文十三

 

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部                                                    专题:8

20022003学年第一学期                          “高级宏观经济学”博士课程论文

指导教师:胡景北

 

 

 

 

 

 

 

 

 

 

 

 

 

 

 

中 国 私 有 化 历 程

 

 

 

 

 

 

 

   娟(027040


 

  

 

1     导论:背景介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     三种私有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1  农业土地经营权的私有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2    农私有经济的迅猛发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3    非公有制企业改制:从绩效约束到私有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3     私有化以前国有企业改革历程回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31    放权让利(1978.12-198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311 扩大企业自主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312 经济责任制”试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32    利改税(1983.2-198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321 税利并存阶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322 完全的以税代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33    承包经营责任制(1987-1992.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4     国有企业的私有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41    转机建制(1992-1995.1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42    全面私有化(199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421 政策背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422 全面私有化的实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423 资本市场的作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参考文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中 国 私 有 化 历 程

1. 导论:背景介绍

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特别是8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大的转变过程,各国公共部门进行了大规模的结构调整,国有企业私有化是这一结构调整中重要的战略性领域。全球出现一股私有化浪潮。80年代时全球私有化的中心,是美、英、欧洲、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19755月成立的英国撒切尔保守党政府,大力推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19811月美国成立的里根共和党政府,加强市场作用,激发民间活力;在日本,自大平的自民党政府(1978-1980)以来,也向充分利用市场作用于民间活力的方向转变;1981年成立的法国密特朗社会党政府,曾经通过企业国有化重振产业,在这一时期也积极推行国有企业私有化。到了90年代,私有化浪潮的重点转移到了东欧、前苏联等原社会主义国家,亚洲新型工业化国家(地区)。今天,发展中国家公共部门的私有化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流问题之一。这股浪潮同样对中国经济改革产生了显著影响。随着中国经济改革开放成功地向前推进,国有产权私有化问题不仅在理论上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正在中国改革实践者的探索之中。

新中国1949年成立之初,中国政府一度允许私营经济存在。随着1952年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私有经济逐渐消失。到了改革1978年开放前夕,中国仅剩下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完全没有了私有经济成分。在农村,除了少量的以国营农场为代表的国有经济外,以人民公社为制度特征的集体经济几乎覆盖了全部乡村经济,农民个人没有经营自主权,生产、销售、经营等所有活动由集体统一决策。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统计数据,在1978年的农业总产值中,全民所有制经济(国营农场)所占比重近2.72%,集体所有制(人民公社)经济所占比重为97.28%;在城镇,国有经济几乎垄断了各行各业,集体经济仅仅作为制度补充处于辅助地位;在1978年的全国工业总产值中,国有经济的比重达到77.63%,集体经济占22.37%[1]。但是在1978年以后,中国政府发动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经济体制改革。这场改革可以称之为一场从农村开始的土地经营权私有化运动。与轰轰烈烈的农业经营权改革相比,非农产业中私有经济的命运同时却悄悄地发生变化。

2.三种私有化

由于改革开放前中国所有制结构呈现出纯粹的公有制,因此私有化概念在中国与英美等发达国家和其他转型国家有所不同。在中国,私有化包括农村土地经营权的私有化,个体及私营经济的逐渐渗透和非公有经济的私有化。

21农业土地经营权的私有化

1978年,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实行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同此前的集体所有制相比,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将土地经营权归还给农民和允许农民在自由市场按一定比例销售产品的做法,是“反集体的”私有化做法(Lonan1995)。农村和农业的体制改革迅速而全面地推开,到了80年代初,几乎全部集体土地都已经分包到户。这一场大规模的私有化运动,影响了8亿中国人口。这场改革对于中国具有决定性意义,因为它改善了中国就业人口最多的产业部门的人民生活状况——1978年,农民占中国全部人口的比例是71%农业生产和生产率的提高是非常显著的,在邓小平时期的头5年,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从1978年到1984年底,包括乡镇企业在内,农村的生产总值以每年9%的速度增长,而以前的十年间增长速度仅为4%

如今,这一发自农村基层、由农民创造的土地承包制度依然是我国农业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土地的所有权虽然属于国有,但中国农民完全拥有经营、决策、销售、定价等各方面的自主权,以及对承包经营权的转让和租赁等实质性权利。

22私有经济的迅猛发展

作为具有完备私有产权特征的经济体,这里的私有经济特指在改革历程中完全依赖自我投资、自我积累而自主发展起来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不是通过对国有和集体经济的产权改造形成。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在非农部门的非国有经济经历了非法、局部合法到完全合法的历史过程,伴随着经济体制从计划走向市场的转轨进程逐步成长起来。由于长期“左”的思想束缚,国内对于私有经济的理论研究、国家政策法规严重滞后于私有经济实践活动,乃至1989年才在中国统计年鉴等文献中首次出现关于私营企业的官方统计数字。这给研究我国早期私有经济的发展带来一定困难,然而从官方文件和法律修订中我们依然能够看出私有经济在中国的迅猛发展。私有经济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7),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个体经济开始出现,并被称作“个体劳动者198212月,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把发展和保护个体经济写入《宪法》:“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当时国家对超过8个员工的私营企业的态度十分谨慎,实行“三不原则,即:不提倡、不宣传、不抵制。第二阶段(1988-1997),出现了雇工超过8人的私营企业,而且逐步发展起来。1988年的《宪法修正案》明确了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1992年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1993年中国第一部《公司法》的诞生,客观上也为私有企业运作提供了法律规范。在此期间私营企业从有统计数字的198990581户,猛增到1997年的960726户,增长了9.6倍。第三阶段(1998至今),私有经济身份正式得到法律、政策和理论认可,从而进入了发展黄金时期。19993月,这一说法进入了《宪法修正案》;1997年《合伙企业法》、1999年《个人独资企业法》相继出台;200171日,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把私营企业主定位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提出包括私企业主在内的六类人都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在政治上应该一视同仁,平等对待;2002118日,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鲜明提出两个“毫不动摇”: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并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将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今天是20111010日,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

        三年多前,有关部门找我聊天,我已经谈了自己对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看法。今年我本已放弃就这个日子写点东西的计划,而专心于自己感兴趣的狭隘的经济学。

        然而,几天前接到一位经济学教授的来信,其中提到“不管什么普世派,民主派、宪政派,还有毛派,其实我们都是一派,就是‘共和国派’”。

        我很奇怪,那位教授好像不懂得什么是共和国,竟然把这些不同派别都归入“共和国派”。他的信提醒我,许多人包括一些社会科学的学者教授尽管天天说共和国,但并不知道什么是共和国。

因此,我决定还是为辛亥革命100周年写点东西,因为辛亥革命的目标恰恰是在中国建立共和国,因为在中国谈共和国就必须谈辛亥革命,谈辛亥革命亦必须谈共和国。

谈共和国首先要正名:什么是共和国?从汉语词源说,“共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司马迁记周厉王专制暴戾被国人驱逐,其时国无君王,由“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那一年并被称为“共和元年”,按现在的西元纪年法是公元前841年。正是从共和元年开始,中国历史才有了确切的时间表;这之前的三皇五帝、夏商周的时间包括周厉王登位年份都是谜。共和十四年,国人把厉王的儿子重新奉为天子,共和结束。这之后一直到辛亥革命,中国无一天无皇帝,有时候甚至同时存在几个互相争斗的皇帝。而从司马迁之后,儒生学者也从未把“共和”当做一回事讨论过。

日本在东亚文化圈中首先接触了西欧国家制度并遇到法语“République”、英语“republic”和德语“Republik”。日本学者翻遍汉语古籍,发现《史记》中的“共和”与这些词有异曲同工之妙,遂将这些西欧词汇翻译成日语汉字“共和国”或“共和政体”。这大约是1845年即中国第一次鸦片战争刚刚结束时的事情。又过了几十年,到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再把这个翻译带回中国,从此,“共和”在中文里也被当成“République”的翻译词。国人那时候还习惯用单字,因此常用民国来指称共和国,它们的意思都是主权在民的国家。中华民国和中华共和国、大韩民国和大韩共和国对当时的人来说完全是一回事,它们的英语翻译也都是Republic of ChinaRepublic of Korea

那么,今天中文的“共和”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查一下网络,“在线新华字典的解释如下:

共和,gònghé,republicanism〗也称共和制。泛指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一种政治制度。与“君主制相对。(http://xh.5156edu.com/html3/1761.html)

查一下词典。我在斯坦福大学图书馆发现的汉语词典对“共和”的解释有下列诸种。

《词源正续集合订本》(商务印书馆1947年第15版第175)

共和:国体之名称。国家主权在全体之人民。不立君主者。英文为republic。或译为民主政体。日本译为共和政体。

《新华词典》(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版,1987年印刷,第287)

共和国:与“君主国”相对。指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国家。

《现代汉语学习词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403)

共和国:实施共和政体的国家。[]世界上有不少共和国,如法兰西共和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胡景北注:该词典没有“共和”或“共和政体”的解释}

《新华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434)

共和:国家权力机关与国家元首定期选举产生的一种政治制度。共和制是当今世界主要政体

共和国:指实行共和政体的国家。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5版第479)

共和国:实施共和政体的国家

共和制:国家元首和国家权力机关定期选举产生的一种政治制度。

国内各种词典更多。但绝大部分词典对“共和”与“共和国”的解释应当与上述词典相差无几,也就是说,在现代中文的语境中,共和的核心含义是国家元首和国家权力机关定期通过选举产生。

100年前爆发的辛亥革命所追求的共和,与现代中文语境中的共和含义基本相同。而正是这一含义的共和才把辛亥革命和中国历史上无数次起义、政变、光复和造反区别开来。在中国改朝换代的历史上,朱元璋的元末起义和孙中山的辛亥革命最为类似,两者的纲领也几乎相同。前者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后者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前两句完全相同,后一句精神一致,区别仅仅在第三句即帝制还是共和。朱元璋恢复中华的目的是重建汉人王朝,帝王来自天命,救济天下百姓;孙中山恢复中华的目的是新建共和政体,元首出自民选,国民掌握主权。

有一个真假难辨的故事很好地揭示了这里的区别。深感大清皇恩的冯国璋发誓谁把清廷赶下台自己当皇帝他就杀了谁。他带枪质问袁世凯逼清廷退位是让谁当皇帝,袁回答“全国国民”,冯国璋一时“无所措”。不过,冯国璋后来变成共和国派,反对袁世凯称帝与张勋复辟。冯本人在中国的共和国历史上还当了一任共和国总统。

今天我们很难想象100年前中国的人心所向。在那刚刚出现电报而几乎还没有电话、谈不上海底电缆和互联网的时代,林肯在葛底斯堡的演说才过去三十多年,他总结共和制度的“民有、民治、民享”名言就为国人耳熟能详。奈斯比特 (Naisbitt)写《中国大趋势》,说到他和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会面时后者对他背出了林肯的原话。我们五六十岁的一代人无论对毛泽东如何评价,只要当时是学生,如今依然能够熟背《毛主席语录》第一页第一句“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1949年以前入学的学生无论相信与否,大概终生也不会忘记林肯关于政府应当“民有、民治、民享”的语录。辛亥革命前后人人谈共和,无论保持清廷的虚君共和,还是推翻清廷的无君共和,无论立宪派还是革命派,大家谈的都是共和,都是民选。辛亥革命起义为的是共和,袁世凯接受清廷命令统兵镇压武昌起义前对清廷提出的受命要求也是共和,甚至清廷退位诏书也承认“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倡议于前,北方各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归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清廷退位后,袁世凯就任总统,誓词也是共和。北洋军阀尽管常换政府,但每届上台所宣称的也是共和。1927年蒋介石到南京、1949年毛泽东到北京,建立的政权都自动地名为“共和国”。清廷退位100年来,中国公开否定共和、实行帝制的时间加起来都不到100天,可见共和观念之深入人心。

然而,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时候,我们查一下词典就会发现中国远远没有实现辛亥革命追求的共和,共和国远远不是我们中国的事实。例如,尽管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包括中国现在都号称共和国,尽管共和国从100多年前到现在都是中国和世界的人心所向,但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甚至不愿意提及自己的祖国是亚洲第一个建立共和国的国家。我们五六十岁这代人一辈子从来没有领到过任何关于国家元首的选票。我们的孩子在课堂上还听不到词典中对“共和国”的标准解释。我们甚至还把政府“民有、民治、民享”视为反动言论,以至于江泽民前主席只能在外国人面前褒奖地复述这句话。事实上,辛亥革命至今的100年中,中国大部分时间是表面共和、实际帝制。蒋介石以《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为据、毛泽东以“社会主义”和“大救星”为由便分别把自己变为终身国家元首。由于他们不像袁世凯那样明确地黄袍加身,由于他们禁止任何对共和的讨论甚至谈论,以至于大多数国人包括我前面提到的那位教授都不再思考共和国是什么,都把共和国视为中国的当然事实。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选出的元首(“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有一句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他说的尚未成功的“革命”可以从许多方面理解,但核心是共和。“革命尚未成功”指的首先是共和尚未成功。正如他本人所说:“我孙文此生啊,没有别的希望,就一个希望,那就是:让共和不仅是一个名词,一句空话,或一个形式,要让它成为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方式,让它成为我们牢不可破的信念。共和是普天之下民众的选择,是世界的潮流,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我孙文相信,我们这个中华民族啊它一定会实现共和的,我坚信这一点!”

那么,什么是共和成功的标志呢?很简单,就是《现代汉语词典》等中国标准汉语词典上对共和的定义:国家元首和权力机关定期选举产生。而选举的含义又是一个人自由地、无恐惧地选举自己比较认可的人成为国家元首。中国一天做不到这一点,中国一天便没有成功共和,中国就继续处在以辛亥革命为起点的从专制向共和的过渡阶段。

时间跑得真快。辛亥革命已经过去100年了,中国走出封建专制已经100年了。时间走得又真慢,100年了,中国还没有走入共和政体。不过,从传说中的大禹儿子建立帝王制度到辛亥革命,中国经历了几千年专制;从有确切记载的秦始皇建立皇权专制到辛亥革命,中国亦经历了超过两千年的专制。与此相比,100年的时间太短,不足以让中国走完从专制到共和的路程。法国皇权专制不过二三百年,可法国从1789年大革命推翻路易王朝到共和国稳定下来还用了差不多100年时间。因此,我们中华民族在走向共和的道路上不必自卑。100年后的今天,尽管我们还没有把共和从虚名变成事实,但今天的中国人比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辈还是有了许多进步。这些进步之一是今天的中国人终于懂得共和是一个超越的概念:共和超越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超越了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超越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超越了儒教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超越了贵族和平民,超越了政党和团体、超越了文化和习俗,如同铁路和计算机超越了这一切概念。今天中国人懂得了区别一个社会制度的特征,不是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三民主义或者其他任何别的主义,而是共和与专制。今天的中国人懂得了毁灭共和国不再需要光明正大地做皇帝;一个国家元首,即便他是被自由选举出来的,只要他取消对国家元首继续的自由和定期选举,他便取消了共和,共和国便徒有虚名。今天的中国人也已经懂得用任何理由取消共和都会给中华民族带来更多灾难。我相信在从今天开始的未来100年中,在走向共和的道路上,还有一些外国人中国人会想出中国不能实行共和的理由。中国人在过去100年中遇到的抵制共和的新概念是“社会主义”。中国人在未来100年中可能会遇到更新的抵制共和的概念。但我同时相信,作为亚洲第一个创立共和国的民族,中国绝不会成为亚洲最后一个让共和制度名副其实的国家。10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的后辈纪念辛亥革命200周年的时候,他们一定会宣布中华民族建立了名副其实的共和国。我的信念不但建立在对孙中山先生的敬仰上,建立在国家主席、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在庆祝辛亥革命100周年时关于“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的宣示上,而且建立在我自己对历史、对中华民族和人类发展变迁的思考上。

是为辛亥革命100年记。

 

20111010作,20111015修改毕

 

“夜话”2011年第18期,20111015

 

 

 

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论文六

《经济改革的经济学》

课程论文

指导教师:胡景北教授

 


从“华盛顿共识”到“后华盛顿共识”

郑秀君

区域经济学专业  学号:027015

 

 

摘要 本文介绍了转型经济理论与实践,对“华盛顿共识”进行了反思,探索了“后华盛顿共识”,总结了关于“后华盛顿共识”的十二条结论,并总结了转轨国家成功实现经济转型的若干经验。

关键词 转型经济理论 华盛顿共识 后华盛顿共识

 

 

 

上世纪80年代末期,中东欧各国已处在经济危机的边缘,民众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减弱。加之西方势力的推波助澜,导致了东欧剧变。多数国家随之转向西方,纷纷照搬西方模式,在政治上实行多党议会制,经济上则向市场经济靠拢。

1.转型经济理论与实践

剧变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各种转型经济理论应运而生,但总括起来无外乎两种:以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内为代表的“渐进式”改革理论和以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为代表的“休克疗法”理论 。匈牙利由于有30多年的改革基础,经济基础相对比较好,因而政府采纳了“渐进式”改革方案。波兰、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的经济形势则恶劣得多,如波、南在1989年已陷入经济危机,外债负担过重、生产停滞、爆发恶性通货膨胀等,因而相继采用了激进式的“休克疗法”。下文以匈、波两国为例,分别介绍这两种理论的内容和在实践中的调整。

“渐进式”改革理论与实践。科尔内主张“渐进式”改革,他的主要观点是:(1)私有制占主导地位是功能良好的市场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允许并鼓励人格化的所有制而非机构持股,主张按照市场原则出售、出租或卖给外人,不搞无偿奉送。“私有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一步一步地变化是私营部门发展的特征。用骑兵进攻的方法建立私有财产是不可能的。”(2)强调保持“强有力的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恢复预算平衡,加强企业的硬预算约束,制定完善的社会保障政策。同时强调“政企分开”,杜绝政客与商人形成互利关系,确保透明。

1990年,匈政府出台了《民族复兴纲领》,提出采取“渐进过渡”方式,目标模式是建立一个“与国际市场相结合、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现代化欧洲福利市场经济”。逐步实现价格自由化和外贸自由化,逐步使福林贬值并实现自由兑换,制定《私有化法》和《国有资产出售法》等法令,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局”领导私有化工作,强调私有化的“公开性、竞争性和监督性”,以直接向国内外出售国有企业的方式实现私有化。

“渐进式”改革虽使匈避免了经济的剧烈动荡,但无法避免经济衰退、失业增加、企业间债务扩大等问题。尤其是由于匈政府在执行货币财政政策中紧缩不力,导致财政状况日益恶化,赤字不断增加,1994年已高达4500亿福林,占GDP8.6%。为此,1995年匈在“渐进式”改革中融入了适当的激进措施,实施紧缩经济战略,压缩国家行政开支,缩减社会福利支出,实行货币贬值和严格的财政金融政策。这一举措取得了良好效果,从1997年开始,匈经济逐步复苏并走上健康的发展轨道。

休克疗法的理论与实践。萨克斯为中东欧国家转型开出的药方是以“华盛顿共识”(Washington Consensus)为理论基础的“休克疗法”。他认为中东欧国家应当采取果敢而迅速的行动,实行一步到位的激进转型战略,包括:政府努力建立一种由市场因素决定的价格;取消对私营经济活动的限制;通过私有化和对现有国有企业实行严厉约束来控制国有企业;保持价格的稳定性。后来萨克斯又将其概括为“稳定化、自由化与私有化”,并称之为中东欧经济转型的三大支柱。

波兰于1990年首先采纳了萨克斯的建议,拉开了“休克疗法”的序幕。政府制定的《波兰稳定化纲领》提出,第一步是采取稳定经济和遏制通胀的措施:回笼货币,紧缩银根;大幅度削减对食品、原材料和能源的补贴,取消税收减免,以消除预算赤字;价格自由化,使90%以上的价格实现市场定价;在经常项目下实行兹罗提部分兑换,同时实现外贸自由化;实施限制性收入政策,通过惩罚性税收限制工资过快增长。第二步是通过《国有企业私有化法》、《国民投资基金会及其私有化法》、《再次私有化法》等一系列法令,以出售、招标、租赁大众私有化等方式实现私有化。

“休克疗法”使波兰治理“超级通货膨胀”取得明显成效,稳定了宏观经济环境,但工农业生产持续下滑,外债大幅度增加,失业率骤增,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1993年,波政府对“休克疗法”进行及时调整,实行“波兰战略”,将合理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与渐进的自由化及私有化政策相结合,实现了从“没有疗法的休克”到“没有休克的疗法”的转变。此后,波经济实现持续高速增长,失业率和通胀率均大幅下降,财政状况得到改善,被西方媒体称为欧洲正在腾飞的一只雄鹰[董鸥,2001年,第4849]

2.对华盛顿共识的反思

为了实现从原来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当时很多国家选择了所谓“休克疗法”。10年过去了,这些后社会主义国家是否已经走上了经济复苏的道路呢?1990-1997年转轨国家的衰退与增长如表1所示。

1   1990~1997年转轨国家的衰退与增长

  

GDP

下降年数

经济复苏后GDP是否下降

平均年GDP增长

1997GDP

1989=100

排名

1990~1993

1994~1997

1990~1997

波兰

斯洛文尼亚

捷克共和国

斯洛伐克

匈牙利

乌兹别克斯坦

罗马尼亚

阿尔巴尼亚

爱沙尼亚

克罗地亚

白俄罗斯

保加利亚

柯尔克兹斯坦

哈萨克斯坦

拉托维亚

马其顿

俄罗斯

土库曼斯坦

立陶宛

亚美尼亚

阿塞拜疆

塔吉克斯坦

乌克兰

摩尔达维亚

乔治亚共和国

2

3

3

4

4

5

文章分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