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矛盾和发展经济学
胡景北
同济大学中德学院
2006年5月19日
目 录
一、 从贫困到富裕与从乡村到城市
二、 城乡矛盾
三、 没有城乡矛盾的情形
四、 城乡矛盾的原因
五、 现有经济学理论的不足
六、 发展经济学的任务
一、从贫困到富裕与从乡村到城市
一个国家或者经济体系可能有许多方式从贫困走向富裕
农业社会: 新的作物:如马铃薯、烟草等
新的土地:闯关东
人口减少:湖广填四川
只有工业革命创造了普遍富裕的可能性。
工业革命创造了普遍富裕的技术条件,同时又改变了人类存在的自然面貌和社会面貌。
自然面貌方面最显著的便是城市的崛起,
社会面貌方面是人口向城市的集中。
造成这两者的共同原因,是工业的工厂化生产。
城市的高生产率和高的生活水平,就与农业社会形成鲜明对比。
乡村成了贫困的代名词,城市成了富裕的代名词,
从贫困到富裕,对个人来说,成了一个从乡村到城市的问题,
对国家来说,同样成了一个从乡村到城市的过程。
贫困到富裕可以视为城市化的过程。
我的观察视角:移民过程――人口向城市的转移
二、 城乡矛盾
有了城市,就有了城乡关系和城乡矛盾。
在农业社会,社会阶级可以是
自耕农 国家贵族阶级
佃农 地主
农奴 封建庄园主
等等。
有了工业,便出现
工人阶级 资产阶级
后两个阶级又组成常说的市民
假定不考虑国家统治阶级,则有自耕农、工人、资本家三大阶级。
资本家与工人:互相依靠互相矛盾
资本家与农民:互相依靠互相矛盾
(新增工人靠农民,但希望农民工资要价低、农产品价格低;
农民移民靠资本家投资,希望工资高、农产品价格高)
工人与农民:互相依靠互相矛盾
(都希望在面对资本家时工资高
但双方争夺就业
工人希望农产品价格低,农民希望高)
城乡矛盾是三大阶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矛盾,具体表现农民试图成为市民,市民阻止农民成为市民
农民要求通过市民化实现富裕,但市民在追求自身富裕的同时却阻止农民的市民化。
这就是城乡矛盾的实质。
这也就是中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为什么主要矛盾:
农民是人口的大多数。农民富裕是国家富裕的必要条件。
农民富裕的必要条件是大多数农民转变为市民;
但是农民转变为市民的过程却延缓了市民自身富裕的进程,因此市民将阻止农民转变为市民,从而造就了城乡矛盾或者农民和市民的矛盾。
市民又可以分为两个阶级:资产阶级(雇主和经理阶级)和工人阶级。市民的主体是工人阶级
所以,农民和市民的矛盾又特别地表现为农民和工人两大阶级的矛盾。
一位印度经济学家的观点
注意:城乡矛盾不是自然或者技术矛盾,而是社会矛盾
三、没有城乡矛盾的情形
前资本主义社会:不存在城乡矛盾,城市不发展
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不存在,城乡一体化
欧美早期发展过程:基本不存在
这三大阶级的关系,在早期并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城乡矛盾。
这里的主要原因,一是早期的欧洲农民不愿意去工业,因为那时工业比农业更苦,而且更没有保障,二是早期的城市不发展,电、自来水都还没有,城市生活没有明显地比乡村好,三是宗教、风俗对农村、农民和传统的强调。
所以,西方国家的城市化是逐步的。另一方面,城市对农民始终是开放的,没有城市人和农村人的特权区别
前苏联、东欧集权经济发展过程:基本不存在,
由于战争等因素,那里没有出现劳动力过剩的特别严重问题,农民转移顺利,城乡之间居民没有身份区别,城乡矛盾不大。
四、城乡矛盾的原因
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城乡矛盾,中国也存在着严重的城乡矛盾。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