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关于胡景北教授的报道(中文翻译)

注:按照美国新闻界惯例,此类报道无须事前经被报道者过目,也无须代表被报道者的观点。

 

一位中国学者反思自己的过去

 

记者:Sarah Carr

原文载于美国出版的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53卷第27期, 200739

 

 

1971127日:“我们的一生都交给党和人民来安排,一切都献于共产主义事业,我们的前程必将是光辉灿烂的。想到这些,还有什么可难过的呢?”

 

这是胡景北先生当年的日记,多年后的今天他不忍卒读。他意识到,“社会主义革命”导致无数学者被迫害,大批学校被关闭。尽管如此,他还是决定跟任何关心这段历史的人分享他的日记。现在,身为同济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他希望向人们展示,在35年多前的那场“文化大革命”中,共产主义政府是如何控制他的思想的。

 

“如果我们不反思这个问题,不弄清楚这种洗脑式的宣传教育是如何发生的,那么,我们以后可能还会再次面临‘文化大革命’这样的运动。”在同济大学的一个学生餐厅里吃饭时,胡先生这样说道。他是一个清瘦的人,但胃口很好,在吃完一大份比萨饼后,还吃掉了另一个盘子里剩余的比萨饼。

 

今年12月,利用一个基金的资助,胡先生在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做研究。他打算写一本中文书,考察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他希望,他的研究工作能够帮助中国社会走向宽容和自由。

 

同时,胡先生把他十几岁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写的日记上传到了网络上——他把这些日记比喻成当年纳粹德国希特勒青年团员的日记。他在想,当时只有18岁的他,是如何完全地把毛泽东当成值得他顶礼膜拜的英雄人物。

 

1971128日:“伟大领袖毛主席,是当代最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是无产阶级最伟大的导师,是世界人民最伟大的领袖,是工农大军最伟大的统帅,是革命航船最伟大的舵手,是我们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

 

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毛发动中国青年组成“红卫兵”,呼吁他们向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的东西”进攻。

 

在毛统治后期,中国教育系统陷入混乱之中。1968年,和当时数以百万计的青年一样,胡先生被下放到位于华中『应为华东——译者注』的江苏省的一个农村公社,作为一个农民在那里劳作和生活。那时他才15岁,刚念了半年的中学。在农村,他挑粪、施肥,在日记中写体力劳动对他个人和国家的好处,他就这样过着日子。

 

197122日:“我们全家六人,分成五处,我和哥哥、姐姐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伟大号召,于六八年分别到了牧区、农场、农村。接着,父亲又在七零年下放到江浦农村。我们是为革命而离开的。虽然彼此想念得很,尤其是父母,更是十分想念我们三个孩子……我觉得我们应做的,一方面是从政治上开导他们——事实上,也是这样做的——用革命大义使他们放开眼光,振奋精神,让自己的个人利益服从于革命的利益,……

 

胡先生在农村生活了将近10年,是写日记让他保持着头脑上的活力。有时他的日记像一篇分析事物的短文。他靠抄写旧的教科书自学了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

 

米勒·哥德曼指出,许多中国青少年在“文化大革命”中有着类似学习经历。哥德曼是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的助理。“许多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在文化上靠的是自学,”她说,“这与儒家的艰苦劳动与教育的价值观有很大关系。”

 

1978年,胡先生25岁。此时毛已去世,“文化大革命”也已结束,胡先生才有机会参加大学的入学考试。尽管离开教室已经超过10年,但他还是很轻松地考上了。

 

他进了南京大学,学习经济学。他旅行很多,后来又到德国去了几年。在那里,他发现人们讨论“纳粹时代”要比在中国讨论“文化大革命”开放得多。胡先生逐渐成为一个知识分子,与先前那个在农村辛勤劳作并在日记中赞美“革命”的男孩已大不相同。他从没理会过先前的自己和那些日记——因为他长大了,朝前走了。

 

去年夏天,在湖南省山区,在一间被烟火熏黑了的农家房子里,一个小女孩告诉胡先生,她用吃饭的桌子看书、写作业。

 

这一下子唤起了他对自己农村生活的回忆,他的日记也是在那样的小饭桌上写出来的。他重读了自己的日记,并试图出版,但由于中国限制出版与“文化大革命”有关的作品,他未能如愿。于是,他把部分日记上传到了网上,并打算把其余部分也尽快上传。

 

在斯坦福大学,胡先生读了一些有关“文化大革命”的书和材料,这些资料在中国是找不到的。他打算为中国的青年人写书。这些青年人如果学会提问题,他们就有时间改变。他说:“在中国的学校里,习惯的思维方式是学生不要提问题,听就行了。这样,许许多多的学生就没有学会自己思考。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197127日:“《红旗》杂志发表短评《认真读书,努力改造世界观》……这篇文章对我启发很大,澄清了头脑里一些糊涂思想。今后,我应加强学习,尤其要注意学习毛主席的五篇哲学著作,努力改造世界观。”

 

这个冬天在斯坦福大学,胡先生把他的大部分时间花在了阅读和思考上。他列举了共产主义政府在教导青少年方面的一些方式——从他自己的少年起,经过“文化大革命”时期直到今天:第一,宣传;第二,媒体;第三,教育。

 

“从进学校的第一天起,”他说,“我们就被教导,我们应当是共产党的学生。”

 

中国今天的青少年比他那时候有更多的机会,胡先生说。学校是开放的,迅速发展的经济给大学毕业生提供了更多职业的可能性。上海的摩天大楼、海外的来访者、高档的饭店和商店,和他青年时候的情况完全不一样。

 

但是,与建筑物的不断扩大相反,讨论政治敏感话题的空间即使有,也是很小的。

 

“公开讨论‘文化大革命’是非常困难,”波士顿的哥德曼女士说,“只有他们得到一个勇于面对‘文化大革命’的领导人时,情况才会改变。目前的领导人不愿意去面对这些。”

 

中国普通群众也缺乏分析自己历史的兴趣,她说,“中国人那么多年被剥夺了经济福祉,……政治问题目前只能是第二位的了。”

 

但是,胡先生说,他在某种程度上不再担心中国如何变富,他现在关注的是中国如何变正的问题。正如他35年前做的那样,他把目光投向了他的日记,希望能够找到答案——但是,现在的视角已大不相同了。

 

1971129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一篇文章的标题)

 

胡先生说,许多中国人错误地认为他们能把自己同过去割裂开来。因此,他把自己的过去摆出来,希望有一天,通过他的日记,能够引起集体性的内疚、质问,直到最后的清算。

 

Sarah Carr发自中国的报导。通过一个国际报导项目的资助,她于2006年秋天访问了中国5周。

胡景北为本文的翻译负责。

 

译者注:

1.原文引用的所有日记都是1971年的,但原文有三处错写成1972年。

2.译文所用的日记文本直接引自于该日记的中文原文。原报道中的英文翻译有错误之处。

3.胡景北1971117日至515日的日记原文可见

 

      http://www.hujingbei.net/upload/2007_07/07070612587135.doc

 

拍卖经济学课程说明

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部                                          授课教师:胡景北

2001-2002学年第二学期                                             教:许永国

硕士研究生课程“西方经济学专题”

 

 

 

“拍卖经济学”课程说明

 

 

 

拍卖是一种具有重大实践意义的市场竞争性交易制度和社会资源配置方式,其主要特征是存在买方垄断或卖方垄断,也就是说只有单方面的买方或卖方竞争,因此,交易双方存在极大的信息非对称性。概括而言,对拍卖制度的经济理论研究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首先,每年世界各国政府机构和私人部门通过拍卖这种制度所达成的交易量是相当惊人的。同时,许多其它的市场交易(如证券交易)方式从本质上来看也属于拍卖。由此,对拍卖的理论研究具有独特的实践意义,它有助于人们理解和改善拍卖和其它市场交易制度。

其次,作为一种相当简单而又典型的信息非对称性经济环境,拍卖为现代经济理论尤其是博弈理论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检验基础,并已成为实验经济学常用的设计与研究对象,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经验意义。

第三,拍卖经济理论已成为诸多基础经济理论的研究基础。对拍卖的研究不仅可以拓展我们对价格形成机制的理解,而且还是各种非价格资源配置方式研究的基础。事实上,拍卖理论已经成了产业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及金融学等学科的基础之一。

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威廉维克里1961年那篇开创性论文问世以来,拍卖经济理论已逐渐发展成为现代微观经济学中的一个非常活跃的应用性前沿领域,并极大地推动了非对称信息下的激励经济理论的发展。时至今日,对拍卖经济学的研究仍处于蓬勃发展状态。随着拍卖实践在中国市场经济各个领域中、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内以及两个部门之间的运用范围和规模的快速拓展,中国对拍卖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幅度上升,拍卖理论研究在中国也将蒸蒸日上。

 

 

 

有关课程安排、阅读文献请见网页 www.hujingbei.net/jiaoxueziyuan

发展经济学上课计划

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部                                           授课教师:胡景北

2003-2004学年第二学期                                       

硕士研究生课程“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

中国二元经济发展专题

 

专题编号

  

报告人

1

02.25

 

课程介绍

发展经济学理论 I

胡景北

2

03.03

 

发展经济学理论 II

胡景北

3

03.10

1

中国二元经济发展理论

胡景北 

4

03.17

2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

杨开太、陆夏

5

03.24

3

中国农民与农民转移的统计研究

徐茂龙、姜健、江秀辉

6

03.31

4

农民转移过程中的工资决定

毛建宝、尹言技

7

西方经济学专题上课计划

 

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部

20022003学年第二学期                                                                    胡景北教授

 

西方经济学专题 (部分)

中国经济研究专题

 

周次.

日期

报告人

备注

1

17.02

 

胡永刚

 

2

24.02

 

胡永刚

 

3

03.03

 

胡永刚

 

4

10.03

 

何玉长

 

5

17.03

 

何玉长

 

6

24.03

 

何玉长

 

7

03.04

中国经济研究的方法论

胡景北

 

“发展经济学”参考文献

20002001学年第一学期                                       指导教师:胡景北

硕士研究生课程“发展经济学”                                     助教:李静霞

 

参考文献

 

一般文献:

陈宗胜等,1996,新发展经济学:回顾与展望,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郭熙保,主编,1998,发展经济学经典论著选,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吉利斯等,1998,发展经济学,第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巴罗/萨拉伊马丁,2000,经济增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Basu, K., 1996, Analytical development economics: The less developed economy revisited, Camb., Mass.: MIT Press.

 

专题1

刘易斯(Lewis, A.), 1954,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ur(中文见郭熙保,主编,1998);刘易斯,1984,二元经济论,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此书是刘易斯若干论文的中文翻译)。

 

专题2

拉尼斯/费(Ranis, G./Fei, J.), 1961, A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中文见郭熙保,主编,1998);1964,Development of the labor surplus economy: Theory and policy, (中文翻译:劳动剩余经济的发展:理论和政策)

 

专题3

Dixit, A, 1973, Models of dual economies, in: Mirrless, J./Stern, N.H., ed., 1973, Models of economic growth, Proceedings of a conference held by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ssociation at Jerusalem, London etc.: Macmillan.

 

专题4

胡景北,1994,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工资上升运动的解释,载:经济研究,1994年第三期第32-43页;    1998,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一种可能机制,载:经济研究,1998年第三期第23-30,第57页;茅于轼等,2000,关于“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可行机制”的讨论,载:学术界,2000年第一期第142-149。

 

专题5

Taylor, L., Real and money wages, output and inflation in the semi-industrialized world, Economica, vol. 57, pp. 329-353.

 

专题6

Fishlow, A., 1991, Review of Handbook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vol. 29, pp. 1728-1737;拉尔(Lal,D.), 1983, The poverty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中文翻译:).,


专题7 

Hirschman, A., 1982,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Naqvi, S,1996, The significanc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专题8

Feldstein, M./Horioka,C., 1980, Domestic saving and International capital flows,

Vamvakidis, A./Wacziarg, R., 1998,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the Feldstein-Horioka puzzle, Washington, DC. IMF, downloaded from www.imf.org/publication

 

专题9

Blomstroem, M./Lipsey, R.E./Zejan, M., 1996, Is fixed investment the key to economic growth,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111, pp.269-272.

Hendricks, L., 2000, Equipment investment and growth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vol. 61, pp. 335-364.

 

专题10

Aschauer, D., 2000, Public capital and economic growth: Issues of quantity, finance, and efficienc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vol. 48, pp. 392-406.

Dessus, S./Herrera, R., 2000, Public capital and growth revisited: A panel data assess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vol. 48, pp. 407-418.

Ram, R., Productivity of public and private invest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 broa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World Development, vol, 24, pp. 1373-1378.

 

专题11

Aghion, P./Caroli, E./Garcia-Penalosa, C., 1999, Inequality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ew growth theories,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vol. 37, pp. 1615-1690.,

 

专题12

Dollar, D./Kraay, A., 2000, Growth is good for the poor,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downloaded from www.worldbank.org/research

Sheehey, E.J., 1996, The growing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countries: A proposed explanation, World Development, vol, 24, pp. 1379-1384.

发展经济学期末考试卷

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部                                           授课教师:胡景北

2003-2004学年第二学期                                       

硕士研究生课程“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

中国二元经济发展专题

 

笔试试卷

 

 

注意:

1.  选做4题,每题12.5分。但负责特定专题的同学不可以选择针对相应专题的试题。

2.无论在试题中提及与否,回答问题都需要根据本课程的指定文献或者课程论文。

3.在符合上述要求的情况下,可以谈自己观点或者其他文献的观点。

 

 

1、            农业土地产权问题是中国二元经济的一个基本问题。请从法律规范的角度说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形成的农业土地制度,以及党国印认为这一制度蜕变的可能性和已经出现的蜕变形式。

(负责专题2的同学不能够选择本题)

 

2、            中国现存的户籍制度对中国农民向城市的转移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此,李强和蔡昉作了突出的研究。请根据本课程讨论的他们的有关文章,说明中国现存户籍制度如何影响了中国农民向城市的转移行为以及户籍制度存在的理由。

(负责专题47的同学不能够选择本题)

 

3、            本课程讨论的部分文献发现中国农民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所表现出来的两种主要形式即本地转移(农村乡镇企业发展)与迁徙转移(外出务工)都对中国农业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试说明这些影响以及它们产生的原因。

(负责专题56的同学不能够选择本题)

 

4、            本课程讨论的三篇有关经济增长的文献都提到了农业劳动力转移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请说明胡永泰、蔡昉/王德文如何识别出农业劳动力转移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及其作用大小。(30分)

(负责专题9的同学不能够选择本题)

 

5、            中国农村收入差距的扩大是二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请根据本课程讨论的文献,解释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负责专题10的同学不能够选择本题)

 

 

祝考试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