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刘易斯的劳动力转移理论

第五章 刘易斯劳动力转移理论和农业劳动力转移

5.1 刘易斯的劳动力转移理论

从宏观角度讨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时候,刘易斯理论是一个难以回避参照的话题。这里的原因第一是刘易斯最先从宏观角度提出了劳动力转移问题,第二个原因是他为劳动力转移研究提出的方法和思路为后来的农业劳动力转移理论提供了理论铺垫和直接启示。因此,在具体讨论农业劳动力转移均衡问题之前,本章将考察刘易斯模型和农业劳动力转移研究的关系。

刘易斯是最早认识到劳动力转移意义的经济学家。[1] 本书第一章第四节在回顾有关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经济思想史的时候曾经指出,17到19世纪的欧洲古典经济学家包括马克思尽管亲身经历着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经验事实,但他们没有把它提高到某种专属现象并从理论上解释之。严格意义上的劳动力转移具有长期且单方向的流动或配置性质,因此和通常所说的劳动力流动或者配置与再配置现象根本不同。每一个经济学理论都会包容劳动力配置,但不一定包容劳动力转移。这是因为对劳动配置的研究虽然也需要把经济分成两个或者更多部门,但不需要把经济体系分成特定部门,也不要讨论劳动力长期转移的专门命题。但研究劳动力长期单方向转移所需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劳动力从何而来、到何而去。这个问题的答案必须以经济体系被划分为某种特定部门为前提。因此,辨别一个经济学家是否认识到劳动力转移意义的简单方式,便是看他是否做出部门分类以及该部门分类的目的。古典经济学家中,李嘉图和马克思都区别了农业和非农业,但他们的目的是考察地租在收入分配或者剩余价值分配中的作用,而非劳动力在农业和非农业之间的转移。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理论便没有经济部门分类。它们把整个经济体系视为一个生产部门。但是,由于各部门各企业的劳动边际生产率会因为各种因素变化而有别,所以各部门各企业工资可能高低不同,劳动力因此会转移并在其他条件不变前提下实现各部门各企业之间劳动边际生产率与工资的相等。然而,它们没有直接引入明确的部门分类,所以也没有考虑特别的劳动力部门转移问题。刘易斯才最早地为劳动力的单方向转移提出了经济部门分类,因此有资格被称为最早认识到劳动力转移意义的经济学家。[2] 刘易斯把一个脱胎于传统农业传统社会不久的经济体系分为传统和资本主义或者传统和现代两个部门。[3] 这就是他的二元经济论或者二元分析方法。资本主义部门主要使用资本和劳动进行生产。在一个国家离开传统经济而走上经济发展道路之初,资本很少,资本主义部门亦很小。但资本主义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很高,不但足以按照劳动的边际生产率支付工资,而且能够提供利润。另一方面,传统部门主要依赖劳动进行生产。该部门很大,劳动力很多,劳动生产率非常之低,以至于该部门劳动的边际生产率甚至可能等于或小于零。但是,为了维持劳动者的生存,传统部门的劳动收入又必须至少维持在大于零的某个基本生存水平上,这样的劳动收入就是所谓的“生存工资”。刘易斯把边际生产率低于生存工资水平的劳动力称为“剩余劳动力”,并认为只要剩余劳动力存在,实际工资就不会上升,而只能够保持在生存水平上。“剩余劳动力”是刘易斯理论模型的核心概念,它和二元分析方法一样,是刘易斯在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创新。

不过,刘易斯在六十多年前自觉地面对的挑战既非劳动力转移现象亦非二元分析方法,而是实际工资在传统部门的稳定性即不变工资的“古典经济学问题”。李嘉图用人口增长解释他提出的“自然工资”的不变性,马克思用资本主义积累规律支持他的劳动力价值工资的不变性。二十世纪之后的经济学家不可能继续依靠这些因素:他们必须发现新的解释因素。这里又是刘易斯首先发现了劳动力过剩的因素并将其精炼为“剩余劳动力”概念。这个概念让刘易斯建立起自洽的工资理论和劳动力转移理论。刘易斯理论可以简洁地表述如下。在传统部门劳动边际产量等于零和整个经济体系劳动力总数给定的特殊情形下,传统部门实际工资无法用边际产量决定,而将制度性地决定在生存水平上。若资本主义部门增加资本并需要增加劳动力,一部分传统部门劳动力将依据生存工资水平而转移到资本主义部门,资本主义部门亦依据该工资水平确定本部门劳动边际产量和劳动量,所以劳动市场保持均衡。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劳动力转移不影响工资水平,所以在总劳动力给定的前提下,总工资不变,由此产生的消费总需求不变。由于劳动力转出传统部门不影响该部门产量,所以传统产品的总供给不变。资本主义部门因资本与劳动两者增加而扩大,但增加的产量可以而且应当用于投资,因此,面向消费的产品总供给亦不变,面向投资的产品将由资本主义部门自身购买并扩大再生产,因此商品市场亦保持均衡。这样,剩余劳动力转移将扩大资本主义部门利润和其代表的投资品生产。这些利润又将用作新的资本主义部门投资并促使更多传统部门劳动力向资本主义部门转移。传统部门劳动力不断减少将导致该部门劳动生产率逐渐提高。经过一段时期,传统部门劳动边际生产率将升到生存工资水平,剩余劳动便将消失,此时,传统部门必须遵循边际生存率工资机制,整个经济的工资都将统一地决定于劳动的边际产出并随着资本的继续增加而提高。它意味着传统部门转变为资本主义部门,两部门经济也就全部转变为新古典性质的单部门资本主义经济;这之后,工资将随着劳动边际生产率提高而上升,不变工资不复存在;刘易斯的二元分析方法和剩余劳动力概念亦将随之失效。

值得注意的是,首先,刘易斯把不变工资的解释重点从古典经济学的人口增长因素转变为他的现有人口因素;其次,刘易斯把经济发展的研究重点从劳动力转移转变为资本积累,正如他所说的那样:“经济发展理论的中心问题是理解一个先前只储蓄其国民收入百分之四或五或更少的经济体如何把自愿储蓄提高到百分之十二或十五甚至更高的过程。”[4]所以,刘易斯把他1954年文章的主要篇幅用于论证剩余劳动和投资基金两者的来源。

刘易斯曾经用一个图说明他的劳动力转移理论,我们把他的图复制到这里,这就是下面的图5.1。图5.1的横轴是资本主义部门的劳动投入,纵轴是该部门的工资和边际生产率,LS表示资本主义部门劳动供给曲线,MPN既表示该部门劳动的边际生产率曲线,又表示它的劳动需求曲线。横轴点LN表示资本主义部门在资本数量不同时的劳动供求平衡。资本越多,劳动需求越大;由于工资固定,所以资本主义部门增加工人时不用提高工资,企业在新的劳动边际生产率与固定工资相等的点上雇佣工人,所以,随着资本增加,资本主义部门劳动投入不断增加,但工资保持不变。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劳动投入为LNt时,注意时点t属于t=(0, …, t, …, N)。用L表示总劳动,在资本主义部门劳动为LNt时,传统部门劳动只剩下 (L-LNt)。(L-LNt)的劳动投入在传统部门的边际生产率升高到了固定的生存工资水平。所以从LNt开始,如果现代部门继续从传统部门吸收劳动力,传统部门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就会高于生存工资,传统部门工资也就会随本部门劳动边际生产率的上升而提高;资本主义部门为了从传统部门获得劳动力便必须相应地提高本部门工资,所以资本主义部门工资亦必须提高。在图5.1中,此时资本主义部门的劳动供给曲线LS开始向右上方延伸,表示该部门劳动供给增加将伴随着工资提高。[5] 因此,LS同时代表了工资曲线。图5.1将工资曲线上对应LNt的点标为T:在点T左侧,劳动力转移但工资不变;在T右侧,劳动力继续转移但工资提高。由于工资曲线在点T左侧保持平行,说明劳动供给的工资弹性无限大,刘易斯又把该种工资曲线称为弹性无限大的工资曲线或劳动供给曲线,其含义是只要现代部门工资稍有提高,愿意到该部门就业的劳动力将非常之多,以至于工资又将降回原先水平。由此出发,刘易斯把剩余劳动力定义为其转移不会导致工资提高的劳动力。根据图5.1,一个经济的剩余劳动力数量是LNt。刘易斯把存在剩余劳动力的工资不变阶段即T的左侧区间视为经济发展过程,其间适用他的理论;从T开始向右,是新古典经济学类型的经济增长阶段,他的理论不再适用,而新古典经济学适用。为了纪念刘易斯,拉尼斯和费景汉(Ranis and Fei)把点T称为刘易斯拐点 (Lewis turning point)。[6] 我们把T的左侧区间称为刘易斯区间,T的右侧区间称为新古典区间。[7]

图5.1 刘易斯的劳动力转移理论:资本主义部门的劳动供给和需求 链接

图5.1 刘易斯的劳动力转移理论:资本主义部门的劳动供给和需求

资料来源:刘易斯,1954,p. 151。这里做了若干补充。

注释:

[1] 刘易斯建立和阐述其理论的主要作品除了已经引用的1954年文章外,还有他的著作《经济增长理论》。不过,刘易斯在该书中指出他的原创性观点已经发表在其1954年文章中,参见刘易斯,1955/1994,第 页。对刘易斯理论的讨论和评价,参见 Gersovitz,‎ Diaz-Alejandro,‎ Ranis,‎ Rosenzweig, ed., 1982; Gollin, 2014; Hu, 2014. Hu的文章后来略写为中文,见胡景北,2015。此外,1954年刊登刘易斯原创性文章的The Manchester School于2014年专门用一期杂志发表文章纪念刘易斯该文60周年,参见The Manchseter School, vol. 72, No. 6.

[2] 在刘易斯之后,至少有两个经济部门分类值得注意。一个是新李嘉图学派经济学家斯拉法(Sraffa)提出的基本产品和非基本产品部门。斯拉法借此而分析商品价值尺度将如何决定,而与劳动力部门转移关系甚微。另一个是新古典经济学家鲍莫尔(Baumol)提出的生产率上升和停滞部门。鲍莫尔分类的明确含义之一是劳动力从生产率上升部门向停滞部门长期且单方向转移。不过,经济学家倾向于认为农业劳动生产率在大部分情形下低于非农业,因此,鲍莫尔的分类很少适用于农业劳动力转移研究。例如,Dennis and Iscan利用美国长期数据的研究发现,鲍莫尔观点基本不符合美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状况。参见斯拉法,1962/19;Baumol and Bowen, 1966;Baumol, 1967;Dennis and Iscan, 2009.

[3] 刘易斯最初用传统和资本主义代表他划分的两个部门。四分之一世纪之后,在回顾其理论时,他把它们重新命名为传统和现代部门,而不再使用资本主义部门一词。重新命名的原因,应当是当时许多国家坚称自己是非资本主义国家,而刘易斯希望把这些国家的劳动力转移也纳入其理论中。参见Lewis, 1954, 1979。不过,由于在刘易斯理论中,“现代”部门只能够理解为资本主义部门,所以本书继续使用刘易斯最初提出的传统和资本主义部门概念。

[4] 刘易斯,1954,p. 155。

[5] 根据刘易斯的逻辑,剩余劳动力转移或经济发展的关键前提是资本主义部门的资本投资,而投资的前提又是储蓄,所以刘易斯得出结论说经济发展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储蓄。参见刘易斯,1954,p. 155。

[6] Ranis and Fei,1961

[7] 胡景北,1994。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