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 生存工资、平均产量工资和边际产量工资

第七章 农业制度和农业工资

7.6 生存工资、平均产量工资和边际产量工资

我们在前面的阐述中把农业劳动的平均产量视为农业工资。它也可以称为农业平均产量工资。研究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学中还有两个农业工资的概念,它们是分别对应于生存产量和边际产量的生存工资和边际工资。我们已经在第五章讨论了生存工资,本节讨论边际工资。经济学中的标准工资理论是劳动的边际产量决定工资水平。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的区别在于后者指的是全部劳动投入所生产产量的劳均数量,前者则指某一特定单位劳动所生产的产量,尤其常用于指示最后增加的一单位劳动所增加的产量。我们把图7.1扩展为图7.5并借助其说明边际产量概念。在图7.5中,生产函数曲线用OAUBCEF表示,直线MC和NU分别在点C和U与生产函数相切。它们代表了相应于点C和U的劳动投入的微小变动造成的产量变化,所以,tgβC和tgβU代表了劳动投入为3T和V时的边际产量。注意直线MU和OF平行,因此tgβU=tgαF。由于tgαF指示生存产量,所以tgβU=tgαF意味着只是在劳动投入减少到V时,劳动的边际产量才提高到生存水平。在我们的例子中,该农户的农业劳动力减少到1.5个,他们的边际产量才不低于生存水平。所谓边际工资,就是由劳动边际产量确定的工资。

图7-5 平均产量工资和边际产量工资 (pdf)

从图7.5可以看出,劳动投入越少,相应的生产函数切线越陡峭,该切线和水平线的夹角越大,即劳动的边际产量越高;反之,劳动投入越多,生产函数越平坦,劳动边际产量越低,所以,和劳动的平均产量一样,农业劳动的边际产量也将在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不断提高。同样,若耕地和资本增加而劳动力不变,劳动的边际产量将随之增加。我们把图7.4修改为图7.6并增添了UB、VB1和WB2三条切线,它们分别表示劳动投入为2T时的边际产量。显然,随着耕地和资本的增加,生产函数曲线不断上扬,对应于同一个劳动量,切线越来越陡峭。因此,耕地和资本都具有提高劳动边际产量的效应一样,其它有助于提高农产量的各类措施,在自耕农和准自耕农的制度框架内,也都能够提高劳动边际产量。

图7-6 边际产量随耕地和资本增加而提高 (pdf)

图7.5同时揭示了平均产量、生存产量和边际产量三者的数量关系。在图7.5内,生存产量是等于tgαF的固定常数,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一样随劳动增加而降低,随劳动减少而提高。我们从图7.5引出图7.7。图7.7根据边际产量和生存产量的关系把横轴分成A、B、C三个区间。在区间C,边际产量大于生存产量,在区间B,边际产量小于生存产量但依然大于零,在区间A,边际产量等于零。这里我们不考虑边际产量小于零的情形。但在所有三个区间内,平均产量曲线始终高于边际产量曲线,表示前者始终大于后者。这里的理由是如果其它投入不变而仅仅增加劳动投入,劳均产量将下降。劳均产量下降的原因便是新增加劳动带来新增产量即边际产量低于原有劳动的平均产量亦低于加入新增劳动后劳均产量。例如,在图7.5中,针对同一个劳动量3T,代表平均产量的角αC便大于代表边际产量的角βC。这一点可以一般化。在图7.5中,生产函数曲线上任一点和原点之间的直线在生产函数曲线下方,生产函数曲线任一点的切线在生产函数曲线上方。所以前一直线和水平线的夹角大于切线和水平线的夹角。由于这两类夹角的正切分别等于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所以平均产量总是大于边际产量。由于三类产量概念分别对应于三类工资概念,我们得到三类工资的数量关系:平均工资大于边际工资也大于生存工资;边际工资在劳动投入较多时低于生存工资、劳动投入较少时高于生存工资。图7.7可以视为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中这三类农业产量或三类农业工资的变化路径。

图7-7 平均产量、生存产量和边际产量 (pdf)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