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上海祈祷兼谈疫情数据问题

最近一个月来,上海的疫情成了世人关心的焦点。我虽然不在上海,但那里有我的亲戚、同事、学生和朋友。我牵挂他们,每天为他们和所有上海人祈祷,祈祷疫情赶快过去、染疫者迅速康复、普通人迅速恢复正常生活。同时,我总觉得自己应当写点什么,来多少平复一下自己没有在上海和大家同渡难关的内心愧疚。

写点什么呢?首先,我想建议,疫情和民生应当并重。防疫是为了民众平安和健康,民生也是为了民众安全和健康。两者不可偏废。在这里,需要的不是极端,而是平衡,即所谓的balance。目前,上海太重防疫而轻民生,造成严重的防疫-民生不平衡,应当纠偏才对。这里特别需要提及的是,奥密克隆传染性特别强。但一个人是否中招和中招后是否变成重症,和他的免疫力密切相关,而免疫力又和营养是否充足、心情是否开朗密切相关,可“民生”正关乎大家的营养和心情。民生出了问题,疫情会更加严重。因此,我更希望上海采取一种介于“清零”和“共存”之间的较为平衡的防疫策略。

政府制定防疫政策、平衡防疫和民生,是以对事实的正确了解为前提的。公众配合政府的程度,也建立在公众对事实的正确了解基础上。因此,我的第二个建议,是上海市政府把防疫政策和疫情事实状况进一步透明化。这里,我想强调通过数据达到的对事实的了解。我自己研究农业劳动力转移,对数据下过大功夫,深切体会到了解事实之不易。在我看来,不用说普通人,就是许多医学专家和医生,也难以明白疫情的事实真相,谈论数据时也会大错。这里涉及的问题首先是统计标准。例如,我国有自己的新冠疾病统计标准,和欧美许多国家、甚至和我国香港地区都相差很大。一个肺癌晚期患者,若感染新冠并因此引起肺癌恶化而去世,我国把他统计为肺癌死亡,欧美把他统计为新冠死亡。因此,假如上海和纽约都有这样的案例,在上海,我们说新冠病毒没有造成死亡;在纽约,则是新冠死人了。有些外媒如《华尔街日报(WSJ)》便报道过上海这轮疫情致死情形。那些报道也许是造谣,也许是因为在他们标准是疫情死亡,在我国标准是非疫情的其它疾病死亡。假如是后者,则双方都不错。所以,我国和外国的新冠病毒死亡率、重症率(或住院率)等数据,根本不可比较。然而,普通人不清楚这些区别,而简单地把我国或上海数据与外国相比,造成许多混乱,加大了防疫的困难。这里,我特别建议上海市政府设立专门的防疫网页,对上海市新冠疾病统计标准、与比如香港标准的差别等等做出权威解释。

为了解事实,我们首先需要指标,其次需要指标的标准,再次需要数据和数据的适用范围。举一个极端例子。发烧与否的事实判断需要“体温”这个指标,人的标准体温为摄氏37度或华氏100度。这里,各国使用的指标虽然相同,但标准不同,数据根本不可比。我们既不能够说美国不管人命,高烧超过100度才让去医院;也不能够说我国发烧病人的热度离100度还远得很,因此发烧在我国是小事一桩。此外,数据的适用范围也是一个极易引起误解的地方。就我所知,欧美的统计数据,对于完全接种疫苗者,奥密克隆和流感的致死率差不多,但对完全没有接种新冠疫苗的人群,奥密克隆的致死率可能比流感高达十倍。因此,在我们谈论欧美的奥密克隆致死率数据时,我们一定要先问一下数据适用范围。所以,简单地说奥密克隆是或者不是大号流感,都是错误的。而欧美疫苗和国产疫苗又还有不同。显然,所有这些指标、标准、数据和其适用范围,上海市政府如果通过专门的权威网页予以发布和解释,对缓解市民焦虑、增强市民和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都是大有好处的。​

再次,我想建议的是强化接种疫苗。最近如此严格的防疫措施提供了一个极其宝贵而又短暂的时间窗口。有关部门应当充分利用这个时间窗口,为公众接种疫苗。我最近和南京的亲人通话。他们住在养老院,有严重的基础病。可他们竟然还没有接种任何新冠病毒疫苗。这对我真是不可置信。根据欧美资料,对于完全没有接种疫苗的人群来说,奥密克隆的基本传染值高过流感近十倍;同时,奥密克隆对没有接种疫苗人群的致死率又很高。上海关于奥密克隆的基本传染值应当和欧美差不多,上海的疫情致死率标准和欧美不同。但即使上海标准的疫情致死率为零,如此高传染性的奥密克隆,依然可能给没有接种疫苗的人群带来巨大的疾病威胁。我不知道上海的老人,尤其有基础病的老人,是否普遍接种过包括加强针在内的三针疫苗。如果还没有接种或没有完全接种的话,我强烈建议上海紧急展开为老人和慢性病患者接种疫苗的工作。同时,我也建议江苏省和全国立即部署为老人和慢性病患者接种疫苗。疫苗早已不是稀缺商品,接种疫苗不需要复杂技术。这项工作开展起来不难,只是千万不可有任何延迟!

“胡景北夜话”2022年第7期,2022年4月11日

“为上海祈祷兼谈疫情数据问题”的一个回复

  1. 這已經不是冷冰冰的數據,而是時代的變革前聲。家財萬貫不敵行證一紙,萬千功德不如飽腹果餐,深深切切感到一種無力,百年前亡國的大清也不至如此。
    鑒於您早已移居美西,是無法體味到當地居民的無助。晚輩有幸見證了歷史,萬巷空城,在警車鳴笛的風聲鶴唳中惶惶不可終日。基層各路大顯身手大撈油水,吃拿卡要,幾十倍上百倍大漲價食物也得看別人臉色,權力機關沈默不作為,沒想到在21世紀的城市還要為填飽肚子而發愁,與此同時地球的另一端已經摩拳擦掌進軍火星,何其魔幻。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